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展讯 |叶浅予的'民族学'”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展

展讯 |叶浅予的'民族学'”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展

2023-05-10 14:56:27


叶浅予的“民族学”: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

 

展览时间:2018/5/18—8/19

展览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

 

展览主办:上海宝龙文化发展基金会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承办:宝龙美术馆

 

总       监:张子康、许华琳

策  展 人:曹庆晖

 

项目统筹:高高 、 呂美儀 

展览总监:李垚辰

展览执行:张洁、黄晟骎

视觉与空间设计:闵志伊

藏品管理:王春玲 、姜楠 、华田子

文献整理:高祥恒、周芳涵

现场管理:林姚金、田杨

媒体宣传:陈飞林、刘榕、李盈、何一沙、吴靖

市场推广:孟杨凡、赵舒妍、杜萌萌 

公共教育 : 吴玉晗、沈洋洋 

志愿者管理 : 杨吉雨 



1935年叶浅予在北京

叶浅予在美国

1978年叶浅予在温州写生

1985年叶浅予在桐庐写生

展览现场


| 展览前言 |


“叶浅予的‘民族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基于馆藏叶浅予中国画作品策划的艺术专题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将馆藏向社会推介、将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工作计划之一。



自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叶浅予家属捐赠的6000余件作品以来,学院美术馆即有计划、分阶段、分重点地对这批涉及速写、草图、画稿、创作等涵盖叶浅予不同艺术时期的藏品,开展了一系列长期的基础性整理,逐步完成了信息采集和数据化工作。由此,除兄弟馆协商外借叶浅予个别藏品参与全国重大美术展览之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依托这批馆藏,或聚焦叶浅予直面生活的速写艺术,或侧重叶浅予不同题材的绘画创作,先后举办有“仅仅是速写?——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系列一”“物·悟——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系列二”等专题陈列,在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进一步反促美术馆和策展人对叶浅予藏品陈列与研究向深拓推进。


 

从题材类型关注向艺术问题关注转移,正是此次美术馆和策展人构思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所积极思考的主要方面。根据馆藏叶浅予绘画并联系馆藏其他资源,策展人提出将“民族学”作为研展叶浅予藏品的一个艺术观察的视角,一个资源汇流的途径,一个开放讨论的空间。这里的“民族学”,与其说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逻辑,毋宁说是一个视觉艺术的逻辑;与其说是从理论概念层面上对叶浅予艺术的一种概括,;与其说是从民族团结或歌舞风情方面对叶浅予艺术创作的一种观看,毋宁说是一种立足于馆藏绘画资源,对叶浅予介入民族表达、创造艺术话语、形成与新时代文艺要求相匹配的视觉美学图式的过程展示。


 

展览包含并列的三个单元。“赞歌”单元,主要从草图、画稿到创作的完整过程展示叶浅予创作的《民族大团结》,意在通过这一过程揭示叶浅予为谱写新中国民族团结主旋律在视觉美学建构上筚路蓝缕的艺术实践。“宝库”单元,主要借助美术馆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立中国画系培养后备人才之需,叶浅予及其所率几名业务尖子生赴敦煌临摹学习的藏品,以呈现叶浅予对民族艺术瑰宝的目识心记。“舞步”单元,既有对叶浅予民族舞蹈人物作品的陈列,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展示叶浅予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怎样从接触民族生活到聚焦民族歌舞并“刷新”中国人物画题材与笔墨的舞步。更直白一些说,在此单元重要的不是看画中人的舞步,而是看作画者叶浅予的舞步如何起舞。由此而言,所谓赞歌、宝库、舞步,其实是一个相互之间有动作联系的有机整体。

 

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单元欣赏与整体观看,进入和研讨叶浅予的“民族学”世界。同时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借此机会阅读叶浅予的两本书,一是他的艺术人生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一是他的艺术问题思考《画余论画》,叶浅予在书中对人生的交代和解剖、对艺术的总结和反思,让人感慨和难忘。当然,他在其中勾勒的民族学图景也更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2018年5月7日

 



艺术道路如大江大海,经百川汇流,才能达到深广博大。假如只有一泓积水,想养活一条大鱼,岂不是做梦?


叶浅予

1978年7月22日于北京

 


01

宝  库

 

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指派彩墨画系主任叶浅予作为“敦煌文物考察队”之领队,率几名业务尖子生和金浪、邓白等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师生一道,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1955年,美协上海分会曾在陕西南路文化广场为之主办“敦煌壁画临本展览会”,1957年,北京朝华美术出版社为之出版《敦煌壁画临本选集》,皆收录本单元陈列的这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


 

此次考察之于叶浅予理解、坚信和践行民族艺术传统的影响非同寻常,也可以说是他1945年随张大千学习“改道”中国画后,又一次加强和巩固他艺术“民族学”内核的机会。叶浅予时年48岁,创作方法和知识体系均已形成,是带着艺术经验和抱负去民族艺术宝库“充电”的,这样在触动中所形成的艺术认识就不是随意的和一时的。不难看到他在日后教学和座谈中,常常会在中西艺术比较的框架内,强调以敦煌艺术与方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在章法布局、用线用色诸多方面的特点和优点,同时身体力行,努力弘扬,终于跳出了自己曼妙的舞步。


02

赞  歌

 

。、与各民族代表欢聚一堂的祝酒场面,讴歌“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有该作的另外两个版本以及多幅构思画稿与人物形象速写,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叶浅予在当时构思和表达民族团结主题时的创作思考与调整过程,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画家积极调动艺术想象,数易其稿,认真完成创作的态度和热情。


 

诚如叶浅予在多年后所言,面对分配的创作任务,“事先有个思想,想用具体形象表达中国革命的胜利,构思结果”,“的确下了很大功夫,,,收获了筚路蓝缕的创作经验和图式经验。因此1963年张仃为《叶浅予作品选集》撰写前言时说,叶浅予的《民族大团结》“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作者在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就本展而言,推陈出新也罢,里程碑也罢,,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上对民族主题与题材的率先破题和立意。


03

舞  步

 

叶浅予第一个画舞高潮出现在1961—1964年,之后他以擅画民族舞蹈而享誉画坛。“浅予画舞”并非出于他早年的艺术立志或自我规划,而是由他的艺术人生道路决定的,这自然也就有了他对于舞蹈人物形象生产的方法和特点。


 

从生活源泉上讲,叶浅予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有在西南采风和印度访问的速写和创作经验,不过正如他多次谈到的,他“爱看戏看舞,戏和舞成了我发掘美的典型的生活宝库”,“我把舞蹈家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画笔记录下来,进行再创造,成了人们另一种美的享受” 。这里,如果我们将舞蹈家创造的形象看成是一连串有机运动的舞步结果,那么叶浅予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的人物形象再创造,又何尝不是寻找自己舞步的过程呢?当然,这种“再创造”是艰苦的,综合的,它集中了叶浅予在生活宝库的浸润积累,汲取了在艺术宝库的经验习得,参鉴了艺术同道的教研启发,又加以“目识”、“心记”、“意测”的速写硬功夫锤炼,终于在“再创造”的舞步上跳出了自己的风姿和品格,并在中国人物画基本功问题上整理出“八写、八练、四临、四通”这一套全面的教学要求,他的“民族学”关注和实践也因此而别具一格


展览现场


| 部分参展作品 |


《民族大团结 》成稿之一 233×326cm  1953  绢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舞蹈人物之一印度波罗多舞 1983年 47×3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西双版纳孔雀(轴) 1990年 95×90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献花舞(轴) 1961年 93.5×5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舞蹈人物之十二甘肃夏河装 1983年 35×47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舞蹈人物之六五指山麓黎家风 1983年 47×3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凉山舞步 1978年 31×43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新疆舞姿 1980年 87×61.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临)射手 1954 98×93.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苗乡山水 1945年 39×68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