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美国大学招生办的组成和几种典型的招生程序

美国大学招生办的组成和几种典型的招生程序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美国大学、高中、研究生申请信息介绍与对策探讨。青少年教育心得交流。


我们老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是近乎疯狂。从小孩出生开始,就一直嚷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常常看到的是辛辛苦苦准备了很多年,最后变成了打酱油的,去了一个自己并不情愿去的大学。因此摸清大学的招生规律才能结合小孩的自己的情况,争取最大可能地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申请材料到了什么人手上,他们是怎么审阅的。



大家可能在不少微信帖中看到大学的前招生官介绍他以前所在大学的招生程序。那么大学招生办是由什么人组成的呢?他们的背景如何呢?

大学的招生官包括这么几类:

第一类,Reader(第一读者),就是阅读材料的人;

第二类,ADMISSION OFFICER (AO), 做决定的老板;

还有,就是地区代表。

招生办的那些工作人员不能算是招生官。


Reader的作用可大可小。他们要让一个人上不一定容易。但是你如果不入他们的法眼,让你下来是很容易的事。


地区代表的作用要特别提一提。这些人在每个不同地区,和每个好高中的升学顾问都很熟悉。他们每年在各个地区、不同高中召开发布会。很多信息是由他们在发布会上讲出来的。例如,2016年,哈佛大学的LEGACY政策由固定蛋糕变成优秀录取,就是由这些招生代表发布的。


招生办老师自己在回顾如何上了这条船时都这么说:“哎呀,碰巧撞上了罢了……当时,母校刚好有个职位,我也正在找工作,就这么而已。”绝大部分招生办老师都说最初因为机缘巧合入了这行,之前并没有为此做什么特别的职业规划。


根据入职时间,招生办的老师大致分为两类: 一. 招生是他们大学毕业后第一份或第二份工作,有点像初入社会的跳板。二.进入招生这一行比较晚。之前他们品尝体验了其它职业的冷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希望从事怎样的工作,最后慎重做出转行决定。


招生办老师在校读书期间很多都给学生服务中心或招生办打过工,比如寝室管理员、新生联络员。当然,最多的是做学生导游,无论晴雨,他们施展着倒走的绝活儿,带着高中生学生家长参观学校,煞是威风。


一般做招生办老师,干个两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凭借日益精进的人际交往能力、推销能力另谋出路,比如经济回报更好的企业销售部门。从某种意义来说,招生工作最适合初出校园、年富力强、无牵无挂的本科生,这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了磨刀霍霍的场所。


前几天,我们看见了高晓松入职哈佛大学研究员的消息。在国内的体制中,。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是大学招生办的官员,还是Reader,还是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的简历没有写清楚,局外人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



那么,各个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呢?

顶尖学校招生采用所谓全面考核(Holistic)的方式——要求每一位申请人提交诸如个人信息、申请论文、平时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等各式各样的材料。申请学生通常会参加大学信息发布会、参观校园、预约面试等招生活动。整个申请犹如撰写一部自传,全面展示理想、信念、成就等心路历程。申请人殚精竭虑地撰写个人陈述、事无巨细地描述课外活动、绞尽脑汁地回答刁钻难题。他们把自己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灵魂,赤裸裸地分享或者说暴露在学校的招生办眼前。


有人说顶尖名校寻求的不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新生群体。在众多的合格申请人中,学校不会遵从一个单一的、定义明确的“最好”的概念。他们追求的是平衡。他们只是努力把各种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


这对学生而言就像撞大运。这一年学校橄榄球队毕业了几个后卫,那么具有校队替补水平的球员就有了更多录取机会,而下一年学校乐团走了个小号手,那么申请人之中小号吹得好的就有福了。孩子们根本无从得知学校对其具备的某项特定才艺是否需求迫切。

难道大学招生难道真是一个不可预测,暗箱操作和令人失望的过程吗?大学招生的典型程序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可以称之为“两头掐” 

以杜克大学为例。

如果某大学当年共有15000个申请者,那么,招生办至少10万件各种申请材料。这是因为,每一个申请者需要分别提交几个部分的申请材料。虽然各学校设计的申请表格各式各样,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差别不是太大。

     1. 第一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出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等。


     2. 第二部分,往往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有人也称为小文书),一般每个问题都限制在200到500字之间,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但又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3.文书。


  4.高中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旬,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5. 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有顾问和两名任课老师的推荐信,也有的大学不一定要求有推荐信,如加州大学系统(UC)。


  6. 有的考生还有面试报告。


  7. 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8. SATⅠ或ACT、SATⅡ单项考试成绩。


招生过程,包括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工作:

>>>  一. 由20来个“第一读者”将所有的申请材料读一遍,并写上自己的审核意见。杜克大学的“第一读者”包括退休的招生办人员、本校的教职工、有招生经验的校友、在读的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


>>>  二. 每一个招生办有一部分专职审读人员按地区划分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地区代表”。每一个“地区代表”负责阅读、审核、筛选所有本地区申请者的材料,并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者的材料就保证至少经过两个人的阅读、审核和筛选,避免个人的成见或偏见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误选。


>>>  三. 从这些申请材料中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主任最后定夺。通常来说,如果两个审核者都在申请材料上用绿色的笔签署了“录取”的强烈推荐意见,一般就能通过主任的审核。当然,也有少部分主任可能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


>>>  四. 把25%~30%的最弱的申请者剔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副主任最后审定。这些被拒者,必须是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的申请者,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有不同意见——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在两个审核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副主任也用红色的笔签署了“拒收”意见,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  五. 除了5%~8%那 一部分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30%那一部分绝对不能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筛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由各学院的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除了教授和招生办的人员以外,还加上学生代表;有的由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理工专业的申请者的工作。为了避嫌,各个“地区代表”一般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筛选委员会由什么人员组成,其成员一定是单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进行票决。


>>>  六. 筛选委员会成员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评审意见,如果出现争议,再参阅原始的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中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重点步骤。  


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数十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有些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点或者是特长的优秀生其实是差生。


大学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都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去发 掘申请者的潜能:该申请者曾经给他(她)的高中和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她)将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在教室、球场、校园、社区……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能够给校园带来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带来什么?




第二类、可以称之为“短木板法”

>>>  一. 先由“地区代表”去阅读各自管辖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这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挑选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把25%~30%的最差的申请者“过滤”出来。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GPA。这儿GPA是大学重新算过的。在比较课程难度时,因为各个学校的GPA计算方法不一样,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曾经见过一个全A学生,没有AP和高难度课程,连州大都在WAITING LIST上。


>>>  二. 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进行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申请者;然后,把剩下的约55%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第二轮刷掉的是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够的。各个大学对这一条的线定得不一样。中国家长常常问分数线是多少?我们看到的只有前一年25%到75%学生的分数段。


>>>  三. 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过滤掉约10%的“漏网”的不合格申请者。


>>>  四. 由最高级别的审核委员会对剩下的40%~45%的“幸存者”进行逐个讨论、互相对比、严格审核、认真筛选。


不管这个委员会的名字叫“招生”也好、“审核”也罢,它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审核机制,与上面介绍的筛选委员会的情况基本相似。



第三类、积分制

Reader先阅读材料。根据每一项的积分择优录取。前两年网上流留传过一个贴,叫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公式。 这个贴的最先雏型是2011年发表在Princeton Review上面的一篇文章。后来越传越细化,洋洋洒洒几十项, GPA几分,标准化考试几分,学校名声几分,个人名次几分,LEGACY几分,体育几分,活动几分,竞赛几分,非代表性少数民族几分, 三代贫农(也就是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几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事情只要能量化,到我们老中手里一定能把它做到极致。其实各个大学的招生标准是不能量化的。他们的招生原则是多样化。


不管哪种招生程序,要在招生过程中笑到最后,进入心仪大学,都是要把同样的你,用最合适的方法展示给招生官,让他们有一种非你莫属的感觉。当然,这一切建立在有靠得住的硬件基础上的。没有硬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高晓松

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早期事业以电视编剧、音乐创作及制作人为主。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合辑,1996年推出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1996年高晓松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独立品牌,后发展成唱片公司太合麦田。1999年自编自导爱情电影《那时花开》。2002年自编自导并作曲电影《我心飞翔》,该片获得法国里昂电影节最高奖和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会奖。时常担任各大选秀比赛评委。2011年9月9日自编自导电影《大武生》上映。2012年3月主持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2015年7月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2016年9月高晓松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2018年1月31日,高晓松发微博晒出工作证,宣布自己正式入职哈佛大学成为研究员。




   【美东学苑】以往各期:  


热烈祝贺杨震博士和杨沛先生兄弟双双入选《海外扬州人》一书


非牛娃怎样抓住美国名牌大学的绣球


美东学苑公众号征稿启事


美东学苑服务简介


热烈祝贺杨震博士被聘请为扬州市侨联海外顾问!


中国胃养成系列之一 ------烤箱版东坡肉


等一下,早申请(EA/ED) 是你盘中的菜吗?


美国大学学费那些事儿——如何在获得交名校学费的资格之后,把放血量降下来?


小心雷区, 避免美国大学选校陷阱 ---你知道塔夫茨综合症( Tufts Syndrome) 吗?


怎样合理规划美国大学申请




杨震。15岁进入南京大学,在南大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习,在不同学习阶段跟随过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兰考斯特大学聘期制皇家学会研究员。                         

南京理工大学教研室主任,指导博士生。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聘期制高级研究员。

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工作,参加过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环球海洋环境科学实验。

在美国陆军部瓦尔特里得医学研究中心工作。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全球最大的质谱公司之一的SCIEX 公司科技创新顾问。         

于1998年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论文名列本学科全国第一。主持和完成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主要国际学术大会主会场作主旨报告。

科研成果曾被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次引用,并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神州学人发表过文章。

在省级电视台作为特邀嘉宾点评欧洲杯足球决赛。

近几年帮助在美国的华人子弟和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