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艺术经纬】上海昆剧团:传统戏曲的现代坚守

【艺术经纬】上海昆剧团:传统戏曲的现代坚守

2023-05-10 14:56:27

上海昆剧团迎来成立40周年庆典,在“戏曲现代化”的议题不断被提及和探讨的当下,上海昆剧团三年一步一个脚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渐次迎来了传统文化的春天。

【标签】 昆剧

【正文】

【热点回顾】

上海昆剧团成立40周年:九大院团六台演出 大剧院 里过新年

记者从上海昆剧团获悉,2月23日(正月初八)至28日(正月十三)间,上海昆剧团(下称上昆)将在上海大剧院推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建团40周年系列演出,同时,这也是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昆剧团成立40周年:九大院团六台演出 大剧院里过新年

据悉,系列演出将以庆祝晚会拉开帷幕。担任主持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届时他将会披露他与上海昆剧团多年来的缘分。

六台团庆演出形式多样,包括传统大戏、经典文武折子戏以及反串戏等,充满惊喜。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由“国宝级”老艺术家领衔出演,上昆五班三代“全梁上坝”,甚至还联合了国内其他七大昆曲院团以及上海京剧院的数十位名家新秀云集大剧院,呈现一次机会难逢的戏曲盛会。

亦庄亦谐

近年来,上昆每逢新年贺岁时便会推出反串戏,演出时火爆的剧场效果往往令戏迷们津津乐道,而上昆大力恢复的这项梨园优良传统也收获颇多赞誉。

此次明星反串版的《牡丹亭》邀得“国宝级”老艺术家领衔,集中了中青年一代的骨干力量,例如杜丽娘便由蔡正仁、黎安、胡刚、侯哲、季云峰等反串,柳梦梅则是由张静娴、沈昳丽、罗晨雪、蒋珂等反串,其他角色陈最良、杜宝、石道姑等也将反串登场。

此外还将上演《劝农》《旅寄》《欢扰》《移镇》《寇间·折寇》《索元·硬拷》《圆驾》等平时难得一见的选折,为观众带来更多观剧惊喜。

文武京昆

去年上昆携全本《长生殿》赴国内巡演5城20场,在商业意义与文化建设两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今年正值团庆40周年,上昆特地打造了一台明星版《长生殿》。由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与全国其他七大昆曲院团——北方昆曲剧院、浙江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永嘉昆剧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等联合演出。

明星版《长生殿》将由戏迷观众们所热爱的上昆老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中青年艺术家苏昆王芳、北昆魏春荣,上昆黎安、罗晨雪、倪徐浩等主演,其中还有上京梅派名家史依弘将演出京剧《贵妃醉酒》一折。北京、上海、苏州四家京昆院团同场合演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这在国内尚不多见。

戏曲界向有“京昆不分家”之说。上昆、上京还将携手推出一台京昆武戏专场,“扩容”后的《武戏群英》将带给观众更为酣畅淋漓的欣赏体验。“百变刀马”谷好好、大武生奚中路分别领衔主演《白蛇传·水斗》《挑滑车》,青年京昆演员则出演《扈家庄》《盗甲》等经典戏码。

而在两天的经典折子戏专场中,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张静娴、岳美缇、梁谷音、汪世瑜、林媚媚等老艺术家现场垂范,他们主演的《吃糠遗嘱》《教歌》《说亲》《受吐》《夜祭》《见娘》等无一不是久违舞台的经典名折。

戏迷还将欣赏到苏昆“二度梅”得主王芳与赵文林主演《折柳阳关》、北昆名旦魏春荣主演《刺虎》、昆昆名家龚隐雷、钱振荣主演《幽媾》、江苏省昆青年演员孙晶主演《火判》、湘昆青年演员刘瑶轩主演《醉打山门》。

辉煌四十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昆剧团也迎来40岁生日。其实,其前身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于更早的1961年。

自建团以来,上海昆剧团始终以继承传统为核心任务,在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持之以恒,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

上昆抢救、整理演出了近300部精品传统折子戏与近60部整本大戏,同时原创、改编的众多作品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赞誉。近年来《临川四梦》、全本《长生殿》的轰动,为剧种的复兴与繁荣点燃了生命力。

今天的上海昆剧团正逢有史以来的鼎盛时刻,五班三代、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目前全国的昆曲“国宝级”老艺术家,三分之二都活跃在上海,中青年演员也已经成长为了中流砥柱。此外,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上昆均拥有扎实而雄厚的人才储备。

在春节过年前夕,上海昆剧团策划的团庆展览将与公众见面,辉煌四十年的上昆名家风采都会得以集中展现。

(以上来源:东方网,2018-01-09)

耗时两年“修文物”上海昆剧团“上新”

建团四十周年庆祝六场大戏刚刚在上海大剧院谢幕,日前,上海昆剧团又在逸夫舞台推出新排剧目《琵琶记》,作为上昆“致敬经典”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上演。该剧由“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黎安领衔主演,也是他入选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南戏之祖  昆曲经典

元代戏剧家高则诚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等重新创作而成《琵琶记》。经过文人的雅化改造,《琵琶记》革新了早期南戏俚俗粗糙的弊病,在双线结构、语言技巧、音律规范等方面都臻于成熟,成为当时乃至后世戏曲界效仿的典范,被誉为“南戏之祖”。数百年来,《琵琶记》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出不辍,尤其受到昆曲及其受众的欢迎,昆曲“曲圣”魏良辅评价《琵琶记》:“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清唱家之外,昆曲班社也较为重视《琵琶记》,将其列为常演剧目之一,上海地区早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间就有相关演出的记载。

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昆曲《琵琶记》的舞台遗产也逐渐流失。《琵琶记》全本共四十二出,“传字辈”艺人能演近二十出,至上海“昆大班”“昆二班”等只传承了约十出左右,全本演出已绝迹舞台多年。

考虑到作为昆曲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元代戏剧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上海昆剧团于1980年代开始着手抢救、恢复了部分传统折子戏,之后也曾参照民间故事与早期南戏“雷击蔡伯喈、马踏赵五娘”的结局推出改编版本。今年,上海昆剧团再度排演《琵琶记》,采用“修旧如旧”的办法,立足于传统的基础,文本上高度尊重高则诚的原著,演唱、表演上维持昆曲水磨细腻的本真色彩,同时在视觉呈现上融入新的元素,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修旧如旧,去芜存菁

此次新排的《琵琶记》,由上昆“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小生演员黎安饰演蔡伯喈,陈莉饰演赵五娘,罗晨雪饰演牛小姐,特邀编剧名家王仁杰任剧本缩编,上昆老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张铭荣任艺术指导,上昆音乐家周雪华任唱腔作曲、配器,新锐导演王欢执导并任舞美设计。由文学、表演、音乐等领域多个熟谙昆曲传统的艺术家保驾护航,挖掘传统剧目的优势积淀,致力于打造一座活态“博物馆”,将传统经典于昆曲舞台上复活。

与过往演出不同,新排《琵琶记》将以男主角蔡伯喈的心路与人生历程为主线,因此重点恢复了多个小生为主的传统折子戏,重新梳理文本、整理唱腔、设计身段到练乐排练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其中也经历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原作诞生于元代,蔡伯喈一角身上同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封建社会的落后观念,《琵琶记》作为昆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再度推出,面临着如何传递当代价值的问题。于是,新排《琵琶记》结尾抛弃了高则诚原著“一门旌奖”的大团圆,停留在了蔡伯喈与赵五娘夫妻重逢,同时得知双亲去世噩耗的情节。功名利禄、家庭天伦如同天平的两端,平衡与取舍之间,蔡伯喈面临的人生困境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应邀担任导演、舞美设计的王欢与昆曲有着不解之缘。2002年,王欢为昆曲首个现代题材小剧场剧目《伤逝》担任舞美设计,由黎安饰演男主角涓生。《琵琶记》是王欢执导的首部昆曲作品,他擅于将传统的框架与新的设计元素调整融合,舞台上明清桌椅、花鸟工笔等与昆曲精致婉约的表演颇为统一。

首演当晚,逸夫舞台的出票达到九成以上,上海的“昆虫”对于这部“修旧如旧”的新作保有非常高的关注度,很多人就是冲着“原汁原味”去的,想看到“昆曲最初的样子”,而最终上昆能以这种“活”的方式呈现文化经典,让他们感到非常惊喜。

据悉,该剧还将根据观众和业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打磨,今年晚些时候会再度与观众见面。

(以上来源:新闻晨报,2018-03-08)

古老昆曲春色如许 ——上昆四十载艺术传承、二十年市场培育的启示

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摇身一变成为娇羞的“杜丽娘”,一曲《惊梦》惊艳全场。正当众人陶醉于昆曲艺术大师蔡正仁“太真太像”的表演时,“昆三班”优秀青年演员黎安一袭红装登台,将闺门旦演绎得丝丝入扣。

2月28日晚,作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上海昆剧团建团40周年系列演出的压轴大戏,明星反串版《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开演,别有韵味的男版“杜丽娘”和女版“柳梦梅”,让戏迷如痴如醉,场内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反串戏带来的不仅是喜感和笑点,更多的是艺术家独特的另一面——无论是谁,登了台,他们便是剧中人。”“功夫之深,艺术之精,每位演员的演绎震撼全场,让我们对昆曲更加‘疯魔’。”……观众情真意切的评价,为上昆40周年团庆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明媚春光暖,向阳花木繁。连续6天,集结了全国八大昆曲院团、荟萃了海内外艺术佳作的上海大剧院里好戏不断,满台生辉,观众踊跃,一票难求。“五场团庆演出收获150万元票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感慨地说,“数字也许不算大,但在以前可是我们要熬几年才能达到的票房数额呀!”

回眸四十载寒暑,上昆人可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换来今日兰苑“春色如许”。近年来,昆曲艺术在党和政府扶持下华丽转身,依靠上海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团一策”激发的活力,古老剧种迎来姹紫嫣红的美好时光。

坐落在上海绍兴路9号的上海昆剧团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诞生于1961年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建团伊始,剧团演的第一台大戏便是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誉的《十五贯》。“记得在市中心大众剧院演出时,排队买票的观众绕着剧院整整三圈。”作为《十五贯》的领衔主演之一,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感慨当年的盛况,“当时观众多年没看这些老戏了,一个个如饥似渴。演了一个半月,天天座无虚席,那时的我们无不以身为昆曲演员而自豪。”

让上昆人记忆犹新的是,1986年,。同年,上海昆剧团应邀进京汇报演出,20天内演了17场,场场爆满。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先生用4个“第一流”盛赞上昆——第一流剧团、第一流演员、第一流剧目、第一流演出。翌年,计镇华、华文漪、蔡正仁、岳美缇与王芝泉同时在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摘梅”,谱写了“五朵梅花盛开在一个剧团”的传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昆曲逐渐门庭冷落,最惨淡的时候,台上有数十名昆曲演员,但台下观众寥寥无几。“无论昆曲有多精美典雅,我们就是求爷爷告奶奶,也拉不来多少观众。”计镇华回忆这些时犹感无奈,“就像戏里唱的那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然而,即使前路坎坷,上昆人也从未想过放弃。昆曲艺术家岳美缇在自传《我,一个孤独的女小生》中写道:“多少年来,我走的路是曲折而艰难的,它时宽时窄。我拼命地寻觅,那时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一生刻骨铭心。”那时,挂在上昆人嘴边的,是一句“耐寂寞,忍清贫”。

知道脚下的路艰难,所以不敢停歇。1998年,上昆人迈开了寻找年轻观众的第一步,主动将昆曲送进校园、社区和基层。一场场讲座、导赏全方位地展示着昆曲艺术的魅力。如今,上昆每年有100多场进校园、社区活动,昆曲《三打白骨精》还在上海市金山区校园内一个月连演百场。20年锲而不舍的市场培育,将昆曲从“进入博物馆”的边缘拉了回来。上世纪末,《司马相如》《婉容》《夕鹤》相继问世;进入新千年,《班昭》成为上昆第一部获得大满贯的经典作品。据悉,建团以来,上昆抢救、整理演出了近300出精品传统折子戏和近60部整本大戏。2016年,在汤显祖诞辰600周年之际,上昆成功推出了“临川四梦”,成为全国鲜见的能将“临川四梦”完整呈现于舞台的昆剧团。2017年,上昆又复排了目前舞台上最完整的全本《长生殿》,在全国巡演20场,吸引观众2.8万人次。连续5年,上昆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屡创新高,这两项数据在2017年分别是5年前的2.6倍和5.5倍。

以戏推人,以戏育人,剧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并举是上昆40年来贯穿始终的两条主线。谷好好说:“上昆始终坚持的人才发展方针,就是‘照顾好昨天的台柱子、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子、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子’,从而使昆曲艺术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如今的上昆已形成“五班三代、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文武兼备”的格局。老艺术家们风采依旧,一面登台示范演出,一面对年轻演员传帮带;中青年演员不负老一辈所望,正成为舞台的中流砥柱;对“昆四班”“昆五班”这批刚从戏校毕业的青年人,上昆适时推出‘学馆制’,以学演结合的方式,悉心呵护他们茁壮成长。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所说,当戏曲仅靠一两个角儿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以及整个艺术呈现可能会受到局限。当上海昆剧团以齐整的阵容、突出的实力打造每一个剧目时,其艺术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这段时间,上昆很忙——忙着接连不断的海内外商演,更忙着《浣纱记》《琵琶记》《牧羊记》等经典剧目的新一轮打造。,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展示平台,上昆人更应懂得珍惜,应更好地传承昆曲艺术和打造舞台精品。”谷好好说,“如今每年280多场演出,80%的观众在40岁以下。展望下一个40年,我们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古老昆曲再创辉煌。”

今日之上海,有3岁小孩成为“昆虫”的佳话;已有10年历史的“昆曲follow me”课堂,备受年轻白领喜爱,网上报名一经开通,名额瞬间就被抢空了。从曾经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到如今一票难求,从当年台下满眼白发苍苍到如今拥有年轻的观众群,上昆人齐心协力让昆曲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姿。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8-03-19)

【数据分析】

,、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极大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全国文艺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戏曲艺术工作者也迎来了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以上海昆剧团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该团率先全国推出“学馆制”,为昆曲的传承再添新的利器。2016年,《临川四梦》世界巡演累计48场,观众超过6万人次,为纪念文化巨匠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献上厚礼。2017年,全本《长生殿》全国巡演,上海站演出售票6200张,票房收入130万元,创造上海昆剧史上的商业演出新纪录。一系列光鲜数字的背后,是上海昆剧团坚守传统、奋发向上的结果。三年一步一个脚印。上海昆剧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渐次迎来了传统文化的春天。

古老戏曲在现代社会生存并传承下去,“戏曲现代化”的议题不断被提及和探讨。上海昆剧团也在试图尝试发挥自己的优势,去探索传统戏曲与当下的关系。

整理重排传统戏曲经典,凸显现代性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其精神内涵具有贯穿古今的永恒价值,因此经典作品的现代性追求主要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手段的使用上,在精神意蕴层面只是做一些小的调整,剔除其与现代精神不相吻合、与现代生活关系不大的内容,从而凸显现代性。比如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长生殿》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杰作。上海昆剧团在多年来演出《长生殿》折子戏、联缀本的基础上,于2007年推出了全本《长生殿》,后又在此基础上提炼、浓缩出精华版《长生殿》。两版《长生殿》都是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演出,采用了现代的灯光与服装设计,又保留了昆曲一桌二椅的舞台传统,既拂去了老旧的尘埃,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是非常成功的整理重排。

以现代价值新编古装戏,注入现代性

古装戏包括历史题材剧和古代生活戏。当现代剧作家以现代意识观照古人生活时,其创作的古装戏也就有了现代性。昆剧《景阳钟变》。以崇祯自缢、明朝灭亡为题材的戏,观众并不陌生。1986年上海昆剧团以《铁冠图》为题,串演《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刺虎》等五个折子戏。1990年又排演改编本《甲申祭》,保留《撞钟》、《分宫》、《刺虎》3个折子戏,重写《围京》、《入主》2场,通过对明王朝覆灭、军局限性的揭示,提供历史鉴戒。而《景阳钟变》的编创,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编剧周长赋先生基于对现实深刻体察和强烈关注的深深的忧患意识。从现代人的角度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在传统折子戏的基础上,以西式的编剧技巧植入现代的思想,但看起来还是传统昆曲的形貌。这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追求。

以现代科技手段培养人才,保存传统戏曲

上海昆剧团推行的“学馆制”利用三年时间传承100出优秀折子戏、6台经典大戏,由上海市财政单独立项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教学力量以上海的非遗传承人为主,面向全国力邀名家携名剧到上海教戏,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方式,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同时也抢救整理了昆曲的经典名剧。为期三年的学馆制目前已经完成2/3,这一开全国先河的倾斜性保护举措让“昆四班”、“昆五班”的年轻演员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机会,上海昆曲的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再次站在了全国先列。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