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如果你是写作里的“三无”人员:无故事、无灵感、无文笔

如果你是写作里的“三无”人员:无故事、无灵感、无文笔

2023-05-10 14:56:27

英国散文作家 赫兹里特曾说过,谁写得越多,谁就越能写。


但在实际写作中,常常遇到这三类情形,以致对着电脑一整个晚上都敲不全100字。


1,“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生活规规矩矩地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身边的人也普普通通地没那么多爱恨情仇,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无动于衷。


2,去看报纸看书看电影看网剧看综艺吸取点灵感。可看完之后,除了知道某事的5W1H,感受或悲伤或搞笑或枯燥外,完全不知道能就此写什么。


3,硬挤出些许可聊的人和事,谎称自己感悟良多,结果发现文笔干瘪,像是大段堆砌词语的文字说明而已。


我把以上概述为写作里的“三无”人员:无故事、无灵感、无文笔。


01

对于人生经历不够丰富,即“无故事”的人,多出去旅游、冒险、交朋友等等就不再老调重弹。这里再补充几点:


·阅读·

翁贝托·埃科一直鼓励人要多读书,“因为这是一条拓展记忆容量、极大地丰富个性的理想途径。到生命终点,你得以体会了无数种人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特权。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如果去世了,那么他只活了一种人生;、凯撒、达达尼昂的多种人生。


·想象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本说走就走,丰富阅历。但没必要因此觉得自己写不出好文章。


:“我现在住在曼哈顿,在这里已经住了 20 年,只要能够做到,我就尽量不离开曼哈顿。我非常坦率地说,我不愿意离开我住的公寓。”但他却被评为全世界脑洞最大、想象力最丰沛的人,他的脑洞里可以装下整个银河系。


经历有限,而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世上写自传的人很少,更多的是以印象为源,然后填充糅合装饰,最终呈现出熟悉的陌生事物。一个好的作者应是编剧,而不是单纯的记录者。


·审视人生·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也许在别人看来却是丰富而精彩。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绝不会有一模一样的故事;有相似平凡的人生,但绝不会有因此得出来的重复感受。


评论员曹林在《羊城晚报》的七杯茶专栏里曾写,“人们看问题往往都会带着某种由利益、立场、理想期待、视野局限、经验欠缺、思维惯性所带来的成见。” 尝试写写你所谓普通的生活,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价值观写出不普通的味道。


02

这里的“无灵感”专指:有些人写作,已经决定好以某一素材为话题,但完全不知该如何结构、走向、着重写哪一点。卡机很久,还写不出新意。


其实,最简单粗暴的就是一个“拆”字:举个例子,你看了一期综艺节目,起码能从以下十个方面写作深挖:


(相对固定)1,节目名称&主题曲;2,主持人&嘉宾CP;3,舞台设计、游戏环节、节奏等设置;4,节目的主旨背景、文化概念;5,横向比较:同类型综艺;


(变量)6,当期主题、拍摄地;7,当期泪点笑点槽点(与社会热点、个人经历等结合);8,素人表现(观众、路人、嘉宾粉丝团等)9,纵向比较:与前几集、前几季;,10,突发意外(禁播、插播、改播、删剪等)


因此,不要再说看完一素材,完全不知道从何下笔了。也不要一刷,发现自己本打算写的题材已经有作者抢了去,并高高挂在首页的新上榜,甚至是热门。更不要点进去一看,自认不如就白白放弃选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愿意多拆多想,即使某个素材已经被用到烂,但如果角度、方向等富有新意,依然能引发读者议论及点赞:


搜索“火星情报局”,相关文章有862篇(截止7月11日),热门的有林佳期的《薛之谦:我想像你一样哭一场,可我做不到了》,27666次阅,其实是以薛之谦在火星情报局最后一集中说过的一句话为切入点。


搜索“极限挑战”,相关文章有1155篇(截止7月11日),热门的有十二朵女王的《你笨且丑,可我就愿跟你走》,16096次阅,单看题目你完全不会猜到她其实写的是极挑里的王迅。还有从萌腐基角度写的,艾瑞克自留地《基情时代:极限挑战深藏一颗奔跑的心》,16627阅。


比如在简书上搜索“余罪”,相关文章有1532篇(截止7月11日),热门的有缘梦6的《余罪》我看完了两季,悟出了8个道理,19949次阅。


事实上,灵感有时候是一瞬间的电火雷鸣,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得出。不需要非得在头脑中建构完全文章再下笔,《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就曾透露:“我写的东西总是先有一个整体布局。然后像一个填字游戏,我碰巧选了哪里就先把那里的空填上。”纳博科夫也并不是从头到尾顺着写,哪里断掉了没有灵感了,可以停下来,先写其他的部分,空缺的以后再填补。


03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文笔拙劣,像极了流水账。但其实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未必只能用华丽辞藻而成,也不是华丽优美才道好文采。


·口语化贮备·

厄普代克曾说,“质疑写作必须优美而细心的观念是有些道理的,也许涂鸦能够得到有些细致写作无法得到的东西。在试图把词语看做凿子雕琢时,你陷入了失去言语特点的危险,包括话语的节奏感、快乐感。


有一定的口语化储备,文字行云流水,贴合读者的日常生活常态,反而更深受喜爱。马克·吐温在形容一架木筏撞到桥梁时这样写道:“像闪电击中一盒火柴那般散了架。”厄普代克对此认为,“散架”这个词只有从一个健谈的人口中说出来才有美感,这个人成长在健谈的人群中,喜欢自言自语。


·取精华,去糟粕·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提及:你拿起来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教益,通常写得不好的书比好书教益还要多。


斯蒂芬·金讲到曾读一本穆瑞· 莱恩斯特的简装版小说,小说写得糟透了,里面的人物单薄如纸,情节发展荒诞不经。最糟糕的是,莱恩斯特爱上了“热情的”这个词。角色望着储有矿藏的行星带露出“热情的”微笑。小说快结尾的时候,男主角给大胸脯、金头发的女主角来了个“热情的”拥抱。


对我来说,这就像注射了文学意义上的牛痘,终生对天花免疫:据我知道,我写短篇也好,长篇也罢,从来没有用过“热情的”这个词,总是尽力避免。”


·修改·

好文章好文笔都是反复改出来的。


雷蒙德·卡佛表示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修改和重写上面。“写完一个东西后,我并不着急把它寄出去,我有时把它在家里放上几个月,这里弄弄,那里改改,拿掉这个,加上那个。”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想想别人改了多么久。



如果你是写作里的“三无”人员,无故事、无灵感、无文笔,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给予启发。


但我同时很认同亨利·米勒的一席话,这里共享:


天底下最厉害的技巧,就是根本没有技巧。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必须牢牢掌握一套特别的写作手法。我努力保持开放和灵活,随时准备让风带走我,让思绪带走我。那就是我的状态、我的技巧。你非要说的话,就是一定要有既灵活又警惕,只要当时觉得是好的,就去弄。


只要你觉得是好的,只要你觉得能写好,想写好的,就去写吧,就算没有读者,你依然能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收获良多,成长不少。



文/兔U(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c3e6683c85f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