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语文|轻松的语文
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文,是历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思想、文化、生活信息和语言智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和语言宝库。
古文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言、文、章、道。言,即古文字材料信息,包括古文字结构,古文字字义,古汉语语法现象,古文阅读的语感与技能;文,即文学信息,包括文采、文气、风格等;章,即文章学信息,包括各类文体的结构、格式、谋篇布局的技巧;道,即文章主旨方面的信息,包括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审美倾向、传统文化信息等。
在古文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学材料、确定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如何进行学习测试,体现了对古文教学价值的不同判断,由此形成了对古文教学的不同观点。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古文教学侧重点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议:一是“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争,即所谓“文道之争”;二是“文学”和“文章”之争,也就是把古文主要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学习,还是当作表达的范文来学习。这两个层面、四种观点的分歧,实际上就是在言、文、章、道四种信息的学习价值上,如何处理取舍、先后、轻重的关系。笔者试对“重言”、“重文”、“重章”、“重道”四种学习观的“出发点”、“主要内容”、“积极意义”和“不足”,进行比较。见表1。
实际上,古文里的四种信息、四重学习价值之间更多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当是协调、融合、促进的关系。它们各有擅长,又可融为一体。在编写教材、选择教学重点的时候,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情况、文章特点和教师的优势,灵活选择教学点、合理调配四种价值间的关系,不一定拘泥于成见、更不要热衷于分什么派别。从最低要求来看,如果在一堂课中,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古汉语实词、虚词、句法上有点进步,这已经是有效的教学了;如果在疏通文字障碍的同时,还能在文学修养、传统文化、篇章结构上有一点收获,那就更值得肯定;如果通过一篇诗文的学习,学生对某位作家、某类文章、某种古代文化现象产生兴趣,那就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虽然理论上,古文有四重教学价值,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偏向“古汉语”的教学和倾向于“思想内涵”的教学比较多。先看第一种偏向。因为不管把握主旨还是归纳章法,首先都要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障碍,而且解决字词句这类知识性的任务,从教学实施和评价上也容易操作。这就是一些教师把古文教学的重点放在疏通字词、翻译句意、理解全文内容上的客观动力。再看文学鉴赏和思想内涵偏向。被教材选入的古文,往往是历朝历代优秀的作品,它们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构建。例如《离骚》中的求索精神和独立人格、《伶官传序》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黄生借书说》里刻苦读书的坚韧毅力、《五人墓碑记》里的文人气节和大义,无不代表着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很值得我们咀嚼、咏叹和继承。
不过,相对而言,从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来审视一篇古文的特点,并把它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教学目标的做法,在古文教学中还不够普遍。一方面显性的文言特点和思想文化容易遮蔽其特点,客观上,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文学知识、文体类型知识均出自西方,它们是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一起被引进中国的,因此,它与我国现代文的文体特点的一致性比较高,如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述角度等视角审视现代小说,从意象的角度教现代诗歌,从概念和论证思路的角度教社科文等,都容易得到认同。而源自我国本土的古文,很多则无法纳入西方文体知识的框架之内,因而,从现代文章学的视角理解古文就不太被认同了。
近年来,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走出单纯的文言字词学习和思想文化熏陶的局限,从文体、文章学的角度来开发古文的教学价值,不过这种努力在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知识开发不够。能用来阐释古文的文章特点的概念不成系统,难以成为公共知识。
(2)概念模糊,教学价值有点笼统。本来,中国传统文论中有一些描述、评价古诗文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多依靠个人的感觉来把握,含蓄、笼统,难以直接作为教学点。如某套语文教材中的训练题:“感受或幽深曲折,或挥洒自如的风格”①,“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独特而典型的风格”②。这里出现的几个界定文体及表达特点的关键词“幽深曲折”、“挥洒自如”、“峭拔的骨力”、“清冷的色调”等,都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描述,内涵不确定,作为教学目标则很难落实。
(3)有的教材,在学习提示和训练部分往往只出现名词,而没有对名词内涵的阐释,更没有运用概念开展训练的步骤。如这样的训练题目:“韩愈以夹叙夹议的笔法,塑造的张巡……等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课文后面,没有关于“夹叙夹议”的阅读训练;再如人教版《苏武传》、《张衡传》训练题都涉及“传记”,但关于“传记体”这一概念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教材则几乎没有阐述,更没有围绕“传记体”这一核心知识学习《苏武传》、《张衡传》,这就使得关于这些古文的教学,还是回到了以学文言和学思想内容的路上去。
其实,从文章表达的角度理解古文,并不缺乏成功的范文,如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就是从文气的角度解读该文的。张中行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编的一套《文言文选读》,曾经在文后训练题中列出教学点参考,这些教学点中不少是从文体特点来考虑的。例如《文言文选读》第一册中的部分题目③,笔者列表举例如下。见表2。
表2所列训练题中提示的教学点,包含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等内容,为拓展古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文章学、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些古文,发掘出这些文章里被忽视的另外一些教学价值。如:《秦晋崤之战》里的婉辞艺术(人物身份、场合、性格与语言表达方式),《过秦论》里的形象化表达效果,《愚公移山》里“障碍—排除”式叙事模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铺垫与照应技巧,《陈情表》突出的对象(读者)意识,《出师表》多角度铺陈的说服艺术,《湖心亭看雪》里简约的白描手法,《前赤壁赋》里运用主客问答造成推进与突转的技巧等。
如果抓住这些古文在文体、结构及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可以设计出很精彩的教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古文教学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的缺憾,值得尝试。
不过,应该再次强调,教材里的古文都是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有学习价值,通过它学文言、接受思想文化熏陶,或者借鉴表达方式,对具体的一堂课而言,很难说选择哪一种内容是最有价值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高的相关性,赋予一篇古文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应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都会相应地有所选择或侧重。用于古文教学的一些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如背诵的方法适合积累字词句的意思、文史知识、文化意象、名句名篇;吟诵则是借助母语学习特点,帮助记忆,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串讲有时也是需要的,在解决理解障碍、思想内涵挖掘或表达妙处赏析时,教师做好准备的精讲也很有价值;学生对把握篇章结构特点、主旨理解等讨论分析交流,便于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对文章特点、思想内涵等进行深度思考探究,也有利于多元的、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应该是机械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的优劣,而应依据课程要求、学生及教师等各种情况灵活选择。这当然说的是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实现问题了。
注释:
①②谢冕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第15页。
③张中行等编注《文言文选读》(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END
简简单单教语文
轻轻松松学语文
教学 | 讲座| 学术
—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