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从自体成长的第一站说起

从自体成长的第一站说起

2023-05-10 14:56:27

自体心理学研修

作者 Deborah L.Cabaniss,Sabrina Cherry,Carolyn J.Douglsa,Ruth L.Graver

翻译孙铃等 轻工出版

婴幼儿期


 

婴幼儿时期(O—3岁),儿童发展了一些基本能力,成为他们感知自我及日后与坏境互动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

 

信任他人

形成安全依恋

发展并维持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意识

理解并调节情绪

发展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

 

儿童与主要看护者的早期关系对这些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成年期问题和行为模式通常是整体性的,包括以下方面的障碍:

 

自尊管理以及维持稳定的自我意识

信任他人并与他人维持稳定关系

自我调节

 

要了解婴幼儿时期的成长史需要涉及以下方面:

 

儿童的出生环境

主要看护者的特征

与主要看护者早期关系的质量

分离和心理创伤史

 

建房子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建一个好地基。它不仅需要很坚固而且还要足够有韧性以抵挡将来的风吹雨打。这个道理对人的成长也是适用的,从出生到大约三岁就是筑造内在基础的时期(地基)。这是婴幼儿期,在这个时期,儿童要学习去信任他人和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的认识,发展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内在状态的能力,并且获得重要的认知能力。

 

与主要看护者的联系


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许多研究人员猜测,婴儿生来就注定要形成某些关系,包括身体关系和情感关系,因为他们的生存有赖于此对于婴儿来说,早期的触觉刺激,哪怕仅仅是被抱着,都是攸关生死的事情。人们发现,缺少早期触觉刺激或者与主要看护者不够亲近,会导致多种问题,包括身体发育缓慢和神经发育的迟滯,压力下的激素反应水平降低,免疫功能衰弱…..而日后的一些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暴力行为、物质滥用以及抑郁症,也与幼年时缺少这种碰触有关。

 

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间,婴儿必须至少跟一个人形成一种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养育关系,他们能够感受被无条件地爱和关心着。这种关系可以是和母亲形成的,也可以是和其他人,考虑到这个情情况,我们把这个称为主要看护者。由于这是一对一的关系,又经常被称作二人关系。

 

建立了牢固的二人关系的儿童确实是幸运的,他们有了有利于未来生涯的内在基础。他们们通常会感到自己拥有被爱的能力,感到人们会关怀他们,理解他们,并且认为就算生气也不会摧毁对他们的爱。相反地,没有建立牢固二人关系的儿童则很可能会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遇到困难。

 

“足够好”的父母


 

二人关系不一定要完美,但要像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足够好”的看护者是“给予宝宝平凡的爱和奉献的妈妈”。足够好的养育能够保证给予儿童的关心和爱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在足够好的教养下,儿童应该能够发展出本章所讨论的至少一种能力。

  

学会信任

 

一旦跟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儿童便开始培育信任。信任对于关系的形成很重要。如果没有信任,人们会以为自己本来就是孤独的,并且也不会依赖他人。缺乏信任,也无从谈及相互依赖和亲密感。信任形成于婴幼儿期的最初的二人关系中。婴儿的需求若能得到主要看护者正确有效的反馈,就会逐渐发展基本信任感一其核心的积极预期是ta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将得到满足,并且可以依赖他人获得舒适与安全的环境。相反的,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的生理和情感需要不是总能得到满足或者经常体验到挫败感,ta则可能形成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世界不安全,他人是不可信的。

  

案例


  

A小姐,42岁,想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她下决心“最终把自己托付”给交往了10年的男朋友。她表示,虽然自己也想结婚,却担心他会离开她。结果,她每天晚上都会查看男朋友的通话信息并且持续不断地想要得到他的邮箱密码。她还表示自己几乎没有朋友,在工作中也被视为一个“不合群的人”,“最终,只有自己才会真正关心自己。”A小姐描述,她生命中最初的四年是在孤儿院度过的,之后被现在“极好的”父母收养。

 

虽然A小姐认为在4岁之后获得了很好的照顾,但依然不能弥补婴幼儿时期缺少牢固的二人关系造成的信任困难。

 

 

形成安全依恋


 

形成安全依恋的能力同样源于最初的二人关系。依恋是在时空上联结一个人和某一特殊他人的持久深厚的情感纽带。根据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的著作,我们通常认为大约在一岁时,儿童逐渐展现出其特定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大约有50%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当母亲离开房间时,起初他们会哭闹反抗,然后很快就平静下来。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愉悦地欢迎她,并且经过母亲的安抚,很容易缓解不安,继续去做游戏。

 

回避型:大约有2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也不表示反抗。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矛盾型:母亲的短暂离开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极度反抗,并且在分离期间会持续为此而苦恼。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抱ta时,ta会生气,也不容易被哄好。大约有10%-15%的美国儿童表现出了这种依恋模式。

 

混乱型:母亲离开时,大约有10%~15%的美国儿童表示反抗,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得很古怪。例如,在其与母亲的接触过程中突然变得冷淡、退缩;或是坐着,摇晃,转而凝视半空。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所发出的哭泣和想要吃东西的信号能被主要看护者敏感地捕捉到并正确地理解,继而出恰当的反应,与此相反,看护者若是远不能理解婴儿的心理状态,对其反应不够敏感,或者对其需要给予不一致的反馈、没有反应或者拒绝,婴儿就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这并不奇怪,这类看护者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更多的心理疾病,并且在他们的孩提时期有过更多不良的情感经历。

 

尽管在依恋的形成过程中,这些环境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未能形成安全依恋对随后的发展连同成人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四岁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很可能会比被划分为回避型的儿童表现得更独立自主;被划分为混乱型的儿童则很可能具有攻击性,,长至成人时发展出混乱纷杂的关系。 

 

案例



B先生,28岁,表现出“人际关系问题”。他自述讨厌孤单,但同任何人都不能一起生活。小时候,他父母常常”在外忙于工作”,所以他相继被多位保姆养育长大。八岁时第一次在外,B光生很想家,求父母把他接走。结果父母批评他不能”坚持到底”,但最后指导老师还是说服了他的父母将其接回去。父母到达之前,。最终,父母把他带走了。

 

B先生成年时在人际关系中显露出的情感问题很可能源于父母在他童年时期常年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不安全型(回避型)依恋。


发展对他人的认识


 

婴儿也会利用与主要看护者相处的经历来强化对于他人的情感和意象(客体表象登录)。在关爱和具有一贯性的养育条件下,随着前额叶的成熟,儿童开始在内心刻画对给予他们帮助的主要看护者的印象,认识到即使看不到主要看护者,他们也没有消失,而是独立地、永久地存在着。这种能力被称作客体恒常性。

 

但是即使到了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们的主要看护者不会消失的时候,他们对他人依然持有不成熟的观念。例如,他们不一定明白一人是可以兼具优点和缺点的,而且无论是他们是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如此。如果儿童感到愉快,则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看护者;如果儿童感到心情不好,则认为这是一个坏的看护者。这样一直到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儿童对主要看护者才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印象,即使当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对也会保持这种印象。这就促使儿童理解了人可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这被称作客体恒常性。只有当在与主要看护者的相处中积极经验占主导时,这种能力才得到发展。倘若不是这种情况,比如说被溺爱或者被忽视,儿童就会为了维持对看护者的积极情感而继续好坏明确分裂开来。这就阻碍了儿童发展出对自我和他人形成更细微、更立体的观点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化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即充分意识到了别人可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情感、需求和动机。高信号敏感度的看护者会密切观察儿童的内在状态,将他们看作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即使儿童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心理化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明晰自身的内心状态,也有利于随后认识到别人也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没有做到这些行为的看护者将会阻碍儿童共情的发展:

 

案例


  

C小姐是一位29岁的已婚妇女,为了“理顺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前来接受治疗。当被要求描述丈夫时,C小姐转动着眼珠回应:“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过得很痛苦。他就是想要折磨我,整天待在办公室,每逢周末就去打高尔夫球,不着家。我一次一次地告诉他我不能再忍受这种把戏!”问及其家庭背景时,C小姐表示她在尽力避免与父母在一起:“我母亲从来不知道该怎样对待我。小时候我突然大哭时,她只是站在那里盯着我看,仿佛我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物。她对我也完全不了解。我告诉她很多次,我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每次我们一起吃饭时,她总是想要我尝尝她的牛排。”

 

虽然C小姐只是在描述她早期的二人关系,但是从她提供的细节来看,母亲的确没能理解过她,没有给她正确且恰当的回应。到了成年期,C小姐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难以从丈夫的视角看事情,难以理解他可能有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动机,难以对他的需求产生共鸣。

 

自我体验与自尊调节

 

 

婴幼儿期不仅是了解他人的时期,也是发展一贯的自我意识和形成自尊调节能力的关键期。当婴儿从早期看护者那里获得的是一致的鼓励和信任的体验,以下信念就会得到强化:他们可以安全地探索世界,可以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如果在这段时期,看护者给儿童留下的印象是行为常常不一致,且不可预测,儿童留下了心理创伤、感觉被忽视或者情感退缩,他们则往往缺少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他们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是安全的、有影响力的、重要的。

 

在这段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于自身天赋与局限的初始观念,这将促使他们进行自尊调节。父母应恰当地给予孩子反馈,会为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感到激动,既不会过度夸张也不会不予重视。看护者若是对儿童的需求不敏感,没有给予相应的反应,或是缺少对他们的情绪反馈,就会使儿童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们往往在此后的生活中会遇到更多自尊调节方面的极端问题。到了成年时,他们极度依赖别人的意见来显露他们的自尊,他们会常常徘徊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之间。


 

案例


 

D先生现年53岁,离过两次婚,是一位成功的投资顾问。初次诊断时,他把脚搭在治疗师的桌子上,说道,“我来这儿是因为女友觉得我太喜怒无常了。她如道什么?她只是一个27岁的夜店舞女。”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治疗师的反应。“当她跟我说不能来参加我们公司的年度晚宴时,我真的生气了—那样的话,我看起来就和傻瓜一样。”在描述他的背景时,D先生讲到他的父亲是一个“7×24小时的工作狂”,母亲是一位“专业的社交名流”几乎很少在家。“如果他们有其他事情要做的话,就会让保姆去开家长会,他们就是这样的父母。”

 

没有适当的反馈,D先生对自我的意识没有充分发展。当他的女友不能和他在一起时,他就不安了,就会贬低治疗师,贬低他的女友,来支撑脆弱的自我意识。

 

 

思维与自我调节


 

与看护者的关系有利于婴儿发展许多其他的能力,包括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学会调节情绪


 

虽然婴儿从出生起就在体验着情绪,但他们不知道这些情绪是什么,又该如何调节。通过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他们明白了这两个问题。婴儿通过非语言的交流传达着想要被抚慰、被喂食或者睡觉的需要,这通常会引起主要看护者一系列无意识的协调而合拍的回应,这被称作共情响应或情感协调。仅仅模仿婴儿的行为是不够的。看护者要通过婴儿的行为“读出”其情感状态,然后表现出一些协调的行为与之“匹配”。例如:如果婴儿哭了,看护者可能会微蹙眉头。反过来讲,婴儿须要“读懂”看护者的反应,这与他们自身最初的情感经验有关。这种无语言的交流能够帮助儿童逐渐了解、整理和调节他们的内在状态,不会过度情绪化,并且对焦虑和情感包容的发展至关重要。

 

 

案例


 

30岁的E小姐将要在两周后结婚。她担心自己会在圣坛上“由于焦虑昏厥”,因此前来找她的治疗师,开一些安定药。她说自己从记事起就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并受到伤害(嵌入)。问及她的出身背景时,她声称观看自自己的家庭录像时感觉很“痛苦”,录像中的她还是个婴儿,正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我几乎能感受到“婴儿时的我”’变得越来越焦虑,但是我的母亲却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看上去完全没有集中注意。”

 

从上述信息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E小姐的母亲没有恰当地帮助她认识和调节早期的情感状态。这也成为影响她现在情感调节问题的部分原因。

 

总之安全依恋有助于孩子发展各种能力,影响语言获得抽象化能力。更快的学习语言,掌握更多词汇,认知能力发展。

 

 

源于婴幼儿期的成年期问题和行为模式


 

从出生到3岁,在这一关键时期发生的所有阻碍发展的事情,包括不敏感的教养方式、溺爱、忽视、社会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往往会普遍影响人们多个领城的发展,在其成年后会带来广泛问题。下面列举的这些成人问题和行为模式的例子可能来自于这个阶段发展遇到的阻碍:

 

 

自尊调节与维持稳定自我意识的问题(不知道自己是谁)


案例


 

F先生是一位40岁的已婚男子,在妻子的极力要求下前来解决习惯性地在工作上“出格”的问题。F先生聪明机智且具有语言天赋,但总是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及按时完成工作。他想成为“非常聪明且有独到见解”的人,如果他努力工作的结果“仅仅”是处于平均水平,就会陷入“抑郁恐慌”的旋涡中。F先生称自己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哥哥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律师。F先生在学业上非常努力,而他父亲却在其一年级时训斥他阅读慢且“愚蠢”。他的母亲是“亲切”的,但是在F先生的整个童年期都处于长期抑郁状态,喝很多的酒。

 

情感缺失的母亲和要求严格的父亲,谁都没有为F先生真正的天赋与能力提供准确的“反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F先生始终没有形成对自我价值的稳固观念,对于解决任务和追求人生目标也缺乏不懈努力。他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过度放大自己的能力,急切地梦想着成功,来维持他的自尊。

 

 

信任他人和维持稳固关系的问题

 

案例


 

50岁的G光生依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未婚妻的缘故而前来咨询。他说未婚要是“他一直等待着的那个女人”,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心神不宁。虽然G先生和许多女人约会过、但母亲总是无一例外地挑剔她们,因为“她认为他们只是奔着我们的钱来的。"G先生坚持认为自已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深情的,但是他却几乎不能想起童年时期开心的事情,也不能回忆起被任何人抱过的经历。他总是害怕“做错事情”或者惹母亲不高兴:“她对所有的一切都有强烈的看法。在她看来,没有一个人,甚至包括我父亲,是足够好的。”

 

在G先生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他逐渐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一一世界是危险的,人们(尤其是女人)并不是像他们看上去那样。这阻碍了他成功地分离出自我并且与女性建立恰当的成人关系的能力。这可能是他感到恐慌的原因。

 

 

自我调节的问题


 

30岁的H小姐前来寻求帮助,因为男友每次出差离开城镇都会让她“精神崩溃”。她感到被彻底的抛弃了,变得很疯狂,生气地要求在乡下住的父亲开两个小时的车来陪她。她从来没有一个人睡过觉,“从来没有,哪怕只是一个晚上。”H小姐的母亲在分娩时去世了,她后来才知道父亲在她婴幼儿期花了几年的时间才从极度的悲痛忧愁和酗酒中走出来。在此期间,他将H小组托付给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照料,而那时,这个看护者自己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因而很讨厌这个“负担”。

 

H小姐早年丧亲,婴幼儿时期又经历了不恰当的教养(不仅指她抑郁的父亲,也包括她不堪重负的姑姑),导致她不能忍受分离,一旦有分离的迹象就会焦虑,情感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给予爱的早期看护者,她似乎永远不会发展出抚慰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的能力。因此,为了避免独自一人,她会做出瓶狂的举动。

 

婴幼儿期的成长历历程



人们不知道也永远不可能说出他们生命中的前三年发生了什么。这是记忆的性质决定的。大脑中调节语言和自传体记忆的区域不“在线",直到18-36个月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三岁之后,人们有了对于经历过的事件的陈述性记忆,或称外显记忆,他们也许能够回忆起并说出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的情景。但若要猜测在生命中“丢失的”最初几年间经历的事件,我们只能通过来访者的程序性记忆或者内隐记忆来指导我们,如情感反应、行为模式,以及没有语言和意识参与的技能。

 

虽然来访者不能告诉我们这些事,但是他们通过每天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以及与他人(包括治疗师)的关系,将这些展示出来。这种“处在关系中”的无意识或是程序性记忆被称作内隐关系认知。

 

作为一名治疗师,我们应该如何将关于来访者早期关系的合理假设组合在一起?事实证明,婴幼儿期发生在婴儿与看护者间的非言语互动跟成人期ta与他人(包括治疗师)的可观察的互动行为存在高度一致性。通过密切注意来访者平常与我们互动和引发我们的情绪的行为方式,及聆听他们如何描述现在的关系,我们能够获得重要的线索,来理解来访者最初形成的关系的本质。

 

 

询问早期资料


 

你出生后生活在哪里?和谁一起生活?

和你生活的那个人的经济情况怎样?

你是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吗?如果不是,具体是什么情况?

你认为,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父母想要孩子吗?

你在家里排行第几?

………

 

主要看护者的抚养质量


 

事实上,成年人不一定会记得这些,但可能曾听说过关于他们的看护者的一些故事:

主要看护者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他们是否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压力?

在童年早期,你的主要看护者是否有情绪或身体上的不适,他们是否酗酒或吸毒?

你的主要看护者与他们父母的关系如何?

 

与主看护者早期关系的质量


 

你认为在你人生的这段时期,你是被爱着的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吗?你能回想起你被抱被亲的经历吗?被叫过呢称吗?有没有人曾把你的图画贴在冰箱上?

是否有早期家庭的照片或录像?它们展现出了什么?

你认为你的主要看护者对于有孩子感到高兴吗?

你有当你伤心时曾被抚慰的记忆吗?通常都是谁让你平静下来的?

 

 

这个时期分离或者心理创仿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你有过特别难过或者不开心的经历吗?

在这个时期,你是否有过身体疾病或者曾住院治疗过?如果是,你的主要看护者陪着你吗?

在你人生的这个时期,你的主要看护者是否缺席了,或是教养态度前后不一致?

在这个时期,你有没有过身体或者性方面的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经历?

 

 

案例


 

A先生,25岁,他前来咨询是因为一天晚上他独自在家时自残。“小时候我尝试过这样做,但是中途停止了。”他说,“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我身边没有其他人时,这种念头就会回来他说他在大学里还好,因为“宿舍里总是有人”,但是他现在自己一个人住在公寓里,很难“平静下来”。“我甚至不知道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他说,“就像一团乱麻。”他告诉诉治疗师,他在孤儿院长大,因为他的母亲反复被送进戒毒所,而他从来不知道父亲是谁。

 

A先生在孤儿院长大,单亲,还只是能断断续续见到母亲,他的依恋类型很可能是不安全的混乱型依恋。这一点妨得了他获得客体恒常性和恒定性,也损害了他的情绪和焦虑调节能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始终需要人陪伴,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会用自伤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自体心理学专业培训:

北京新一轮三年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新年巨献】两位前辈与你对话!北京聚焦高级研讨班!


【补录少量名额】徐钧北京自体心理学临床咨询研修班(深入主题主体间、波士顿小组、具身性在临床)


北佳自体心理学取向实习咨询师项目


自体心理学取向专业案例督导团体(地面)


北佳心理中心

国际自体心理学协会会员单位

人本聚焦北京传播基地

官网:www.bjbjxl.cn

微信:xinli163

心理咨询热线:010-5861418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