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尘埃落定后的回味 ——长篇小说《菩提树之恋》创作随笔

尘埃落定后的回味 ——长篇小说《菩提树之恋》创作随笔

2023-05-10 14:56:27

尘埃落定后的回味

  ——长篇小说《菩提树之恋》创作随笔

(一)

写完整部作品的那个早上

日子总是不紧不慢向前而去,对于一个人、一件事而言,日子就是大海,而人和事就是掉入大海的一滴水,最终被淹没。而这滴水的形成原本有着共性和个性,就像石头风化为沙粒,似乎都不再以原有的状态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源于德国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饱含了存在的理由。马克思说过: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是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量变,因此有了“量变达到质变”的论说。其实科学也罢,哲学也罢,宗教学也罢,文学也罢,追根溯源总是会有据可循。我渴望着凡事追根溯源,而命运不肯让我走向个性的想往,于是我就用文字追溯遗失,想给生命中的自我一点感悟一点交代一个始终,然后?或者没有然后,仅此而已。

《菩提树之恋》正是我如此的追随,从书写她的那一刻起,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她依然在我的生命中画着一个又一个问号。我是一个坚守着行走规则的人。我用了整整十七个月零八天写完它,在这十七个月零八天中,除了自考停过十来天,过年停过三天,(停笔的几天也一直在思考)然后是每天都写,少到几十个字,多到3000字,我不想间断也不敢间断,害怕自己放松后会半途而废。写完它的那个早晨的感受,永远定格在了我的生命里。

那天早晨,送走孩子上学是六点钟,我继续每天的书写。预先并不知道就可以结尾了,当划了一个问号再也没有办法知道主人公命运时,我知道这就是结尾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忽然轻飘飘像一片风中飘飞的羽毛。放下笔,我激动的想哭,想大笑,想像疯了一样奔跑,想喝酒,酒的浓香那一刻充斥了我所有的几乎要失常了神经,我感觉自己好像已经酩酊大醉,醉卧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发疯发狂。然而,这些仅是想象而已。我走出门市,街上行人很少。这个小城习惯了散漫,除了必须早起上学上班的人,一般的人几乎都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其它的门市门都还紧闭着,我站在门前的小树旁,将头高高昂起,看着广博的天空,天有些深沉的蓝,终于还是无法抑制住泪流满面了……

那个早上我飘飞的轻怎么也沉淀不下来,后来我强迫自己把门市狠狠地打扫了一番,把每件货物擦拭了一遍。干完活,我坐在爱人身边看他玩电脑游戏——QQ华夏。我不会玩游戏,也看不懂游戏,爱人玩游戏,我在看他。爱人玩游戏很有意思,随着打打杀杀的动作,他的嘴跟着不住地扭动。我喜欢我的爱人,喜欢他的好,喜欢他的坏,似乎毫无原则喜欢他的一切,喜欢跟着他做任何的事情,不想目的不想结果,就喜欢跟在他后面。我想如果前面是火坑,他让我跳我也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这可能是我认定了他的聪智和善良后的习惯,他一直以来没有做任何坏事的恶念。他的善良是我的福分。我没有告诉他我“工程”的完工,没有告诉他我的激动、兴奋。其实,我很想告诉他的,但是我明白,那些文字不能当饭吃,对于此刻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我们,它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在爱人身边坐到孩子快要放学,大约两个小时。两小时期间,我静静地看着我的爱人。好久了,我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中,好久没有这么“心无杂念”静静地端详过我的爱人了。在对他两小时的端详中,我的心渐渐地静了下来。

(二)

书写和爱的摩擦

是的,我疯了一样的书写,是给了我的爱人和孩子伤害的,我必须在此向他们认错,道歉,虽然他们也许早已忘了我的那些不正常,但是我心中的愧疚将永远存在。

记得那时候女儿上小学,一天晚上,我又在挥汗如雨的书写、构思着我的小说,全然不顾女儿的孤单。忽然听到女儿伤心地痛哭,先是小声,后来竟然是嚎啕大哭。我放下笔,问女儿怎么了,谁惹了?女儿哽噎地回答:“我希望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最好是父母都不认识字,这样就有人和我说话了。你看书写字,我爸忙生意,连个和我说话的人都没有……”

那一刻,我意识到,女儿美好的童年里,缺少了和父亲母亲的陪伴,缺少了和父亲母亲玩耍的甜蜜。后来,我就尽量弥补了这些,常常和女儿一起读书,周末骑小自行车带女儿到小城四周景点玩耍。我和女儿经常一起读书,一起体悟文中的内涵;记得一次和女儿一起读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日记,她的每个题目都是《高兴》,《今天我很高兴》《今天我还很高兴》《今天我又很高兴》,其中有一篇的内容是:今天,我被妈妈骂了一顿,我蹲在门口的墙拐角哭。一会儿,看到邻居家的弟弟被他妈妈打了一顿,然后他也哭了。我很高兴。

看来人性之中一直暗含着对比,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对比中,在对比中寻找着自身的价值意义和欢痛吧。孩子那些童稚的思想很有意思。我和女儿一人一篇读着,最后大笑着倒在床上,直笑得眼泪直流。我知道了,孩童的世界是七彩的,是应该被重视的。我的主人公路爱玲、杨飞的童年没有这样被关注、被承认、被关爱,甚至他们的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有思想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起读《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一只聪明的狗》,大意是一只狗到市场买肉,卖肉的人非常好奇,就跟在这只狗的后面,想看看这是谁家聪明的狗。卖肉的人跟着这只狗换了三次公交,最后看到这只狗到了一家大门口停了下来,开始撞门。卖肉的人想,主人开了门一定会夸奖这只狗,他想好了,在狗的主人面前一定好好夸夸它,谁知主人开了门,接过肉,拿起一根粗棍子就打,边打边骂:“你这只笨狗,这已经是第三次忘记带钥匙了!”故事到此结束。女儿笑着对我说:“妈妈,在你眼中,我就是主人眼中的那只狗。”我笑,说:“天底下的父母都一样吧,总是希望孩子好,更好;聪明,更聪明,人之常情嘛!女儿说:“那你每天把最好吃的留给我,其实,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不要强调你对我多好,又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好家伙,敢亵渎我的母爱!我忽然就气急败坏,想打她一顿,也许这是人性中隐含最深的欲望被揭露后最原始的反应吧。等我抬起手时,女儿笑着跑开了。孩子童年的这些想法让我震惊,也让我思索、震惊。于是我的主人公路爱玲、杨飞童年的孤独就在女儿的欢笑中更加真实了。

记得有一次暑假我带女儿去小城修建不久的弘法寺游玩。我们从家里走的时候下着毛毛细雨,我俩被细雨淋得黏黏糊糊,到寺里上了很少的布施。回来刚进家门,大雨来了,那瓢泼大雨下了半小时,整个街道洪水横流。爱人笑言:“两傻瓜运气不错,要是真被这大雨淋着了,可就险了!我也不得安生了。”我俩笑,觉得这是老天的保佑。后来我俩各写了一篇《弘法寺一游》。女儿的文笔比我的好,稚嫩、单纯、阳光;而我,就有些老气横秋了。很遗憾,我的老气横秋影响了小说主人公童年、还有少年时代的欢乐,他们原本应该比我的叙述要活泼一些的,尽管苦难对于他们是那样真实的存在。

再后来,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坐在租住的门市里电脑前一边将写好的输入电脑,一边修改;女儿和爱人在楼上,爱人照顾女儿写作业,写完后两人看电视。我白天给他俩买了零食。记得那个冬天,买的最多的是桔子,那个时候桔子便宜,女儿也很爱吃桔子。我家吃东西很有意思,比如吃桔子吧,剥开数了里面的桔瓣儿然后三人分着吃,一是经济的不宽裕,二是我也怕女儿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而女儿也能理解我,调侃说:“我妈妈懂得营养学,怕吃多了营养过剩。”爱人笑。我才不在乎他们的调侃,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不会挣钱的人,我对金钱也没有太多的欲望,日子嘛,节约着能过就行。

有一天晚上,我忽然忍受不了爱人和孩子在楼上爽朗愉快笑声的诱惑,没有按每天订的时间上楼,提前上去了。他俩正在分吃桔子,当然要有我的了。女儿竟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妈妈真讨厌,这么早上来干嘛,还分吃了我们的桔子!”我呆了,这原本就有我的一份,我难道已经被爱人和女儿分割出去了吗?虽然女儿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我的确很难过。我的主人公,你剥夺了我对我的爱人孩子的爱,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对我的爱。

记得写到第三部主人公一段灰色的日子,我变得迟钝而消沉,我走在路上常常就进入了思考,看不到了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我的痴呆爱人和女儿一定是看到了眼里,疼在了心上吧。那一段时间只要我出去买菜,爱人总是要唤女儿跟着,怕我出事。女儿后来笑着说:“妈妈,我帮你和别人打了许多招呼,熟人看见你笑着看着人家,可人家给你打招呼你却不理,都是我帮你应付的。”是的,我那时什么都看不到了,我的眼睛渺茫,我的心渺茫,我的一切那个时候都很渺茫。

我的爱人我的孩子,在我最渺茫的时候,是你们给了我最实质的关怀最深的爱。

(三)

书写中的癫狂

有一段时间,我差一点就走不出了那些故事,差一点永远回不到了现实。当主人公的痛刻骨铭心就打在我身上时,眼泪远远达不到我对痛的排解,死亡那一刻紧紧握着我的手。我常常要停下叙述的笔,强迫自己转移思想,转移视线。然而,当我想轻松地站在租住的那个三楼玻璃窗前时,却极度想跳下去,那飘飞向死亡的感觉很美很美,似乎要夺走我生的意念,摧垮我对生的意志。我放声大哭,模糊地泪眼中,我看到街上行走的人都只有两只大脚,那些脚真大,大到自己用脚把自己踩在自己的脚下。我渐渐忘了我原本想着要跳下去。望着这一双双大脚,忽然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都如此忙碌。那些密密麻麻把自己踩在脚下的大脚到底在忙些什么呢?而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在忙些什么?我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于是心又渐渐静了下来。

有几次做饭,我竟然把面放进电饭锅蒸,溢的灶台到处都是面沫,把自己的手放在土豆擦子上擦的鲜血直流竟没有疼的感觉。我警告自己不可以这样!于是在清醒时,就将可能会造成危害的东西放到远离锅灶的地方。

最崩溃的是一次在去榆林自考的路上,一个拐路口,有一个女人被自己骑着的125大摩托车压在了底下,周围没有人,班车上坐着四十多个人,而班车却依然以原来的速度开过。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看到那个痛苦着的挣扎着的女人无助无奈。等看不到了那个被压倒在摩托下的女人,我重新坐下时,忽然感到十分沉重,那摩托车底下压的仿佛就是我。我忽然觉得自己死了,而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孩子,他们都只是爱怜的看了我一眼,就像看到一只死去的可怜的猫或者小狗一样,没有人哭我。我忽然泪流满面,无法抑制,竟然发出强压也无法压制下去的哽噎。邻座是一位50多岁的农村大妈,她伸过手抓住我的手,低声问:“媳妇,怎么了?和你的男人吵架了?”

我忽然意识到我是坐在车上的。我忙挣脱大妈温柔而温暖的手,擦干眼泪,说:“没有,没有,我的眼睛打进沙子了。”

“没啥事吧?家里人都好吗?”大妈又问。

“没啥事,都好,都挺好的。”我急忙回答。

陌生的关爱让那一时刻的我感动、温暖。人间的爱呀,在到处流淌,我缺少了发现爱的眼睛了吗?

我的主人公不是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吗?是的,应该让更多的爱给他们力量,应该让更多的爱将世界的美好托起!

(四)

                             书中的故事和我的关系       

“文如其人”的确,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但是,一定要把文中的内容和作者本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没有一定的道理了。我之所以说没有道理,是因为我认为,即使是一个人的自传,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需要考究的。生活中发生很多事情,当事人往往也是很懵懂的,待到事情发生后的书写、读者的阅读,就加了自己的主观,甚至被有意套上一些色彩。

我的小说内容同样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人物只是我最终想要表达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才让他出场去发生一系列故事的。但是,故事的真实性倒是可以相信的,因为有些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发生着,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会使很多读者流泪,很多人咬牙切齿、痛恨不已或痛苦不堪的认为故事说得就是他。请不要自作多情,我没有心情去写任何一个人,人是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小说只是将塑造的人物某一方面,然后单独拿出放在显眼的地方给人看,虽然没有放大优缺点也没有缩小缺点,但是放在显眼的地方还是刺痛了一些人;生活中,我从来不把人二元化分成好坏两种。文中的那些只是故事想要反映我生活这个时代这个空间的需要。我不想有意抬高谁,更不会去贬低谁,尽管只是故事,我也不愿意,我只想让生活以生活本来的面目存在着,甚至不去管“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的主人公就生活在我的时代,时代的烙印深深地打在我的身上,也深深地打在我的主人公的身上。谁也不可能建造空中楼阁,尤其对于文学,经历和阅历是创作的来源,我只是诚实的描述。而我是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没读过多少书的人,我注定不会去评说三国,然后把现实暗含其中,我只能以我的体悟我的经历以及我的良知书写我接触到的生活,我接触到的人我接触到的事,一个一个故事串联糅合就成了这部小说。当故事进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不是我在操纵它了,而是它反过来逼压着我。我仅仅凭着从小上天给我性格的敏感、我仅仅凭着几十年来遇到不解、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而记下来的几十本记事本、笔记本以及日记本,还有脑海中那些深刻的抹不去的记忆,让故事丰满甚至真实。写它时,我没有任何其它的想法,只是有话要说、想说,就这样说着说着就完成了这部人们称之为“小说”的小说了。我为它痛过,哭过,笑过甚至发疯过。它全部在我的生命之中,而我一直在它的生命之外。

只是故事,真的,谁也不要对号入座。我更不是路爱玲,她那么坚强、柔韧;那么善良、勇敢;那么通情达理;那么聪慧、美丽,她是一个遭受了生活的百般蹂躏依然清纯美丽的女性,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一个带点理想化的人物,一个有点被理想化的女性。而我,在生活中仅是一个简单而庸碌的人,我根本不配!还有那些在文中以众人眼中的坏人出现的那些人,也请不要对号入座,因为现实故事中的人物不是现实人物的所有,只是为了故事而截取的一个面而已,同样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

(五)

恩师的关爱

恩师的情谊,一直沉甸甸的在我心中。没有恩师的关爱,这部小说不会这么早面世,甚至是会夭折。

那是在第二部写到中间时,我忽然很迷惘,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写到艰难处,我甚至想放弃。虽然写它时我一直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想着把压在心中的话说出来,我没想着要在我存在的这几十年中让它面世,我一直认为它要面世也要待到我死去之后。然而,我还是希望能有人看看它,能给它哪怕是一点点的肯定。我找了小城一位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的老师。老师是个善良、坦率,很好的人,他笑言:“没有见到你在全国各地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一下就想弄个大的,这不太可能,全世界这种情况恐怕连百分之五都没有。你记住,厚积薄发!”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他是不会为我做这劳苦的事情的。正好小城的一份小报上时常有恩师的文章。恩师不是我们小城的人,他和我所居住的小城相邻,但属于另外一个省级另外一座小城。我喜欢他的文笔,不亢不卑的,我试着联系到了他。很幸运,老师答应了,说:“那你送过来我试着帮你看看。”我整理好了写好的15本教案本草稿,厚厚的一摞。我是一个内向、简单不会接触人的人,我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时我的恩师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恩师是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做过两所中学学校的校长,教书育人30多年,桃李满天下。恩师很忙。但是在送给他我的文字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他工作的性质。只记得我送去文稿的那天他正好下乡不在,我打了个电话把稿子放在了他办公室旁边的办公室,然后很高兴觉得自己运气真好,要是老师在,看到这一大摞文字一定不会放下,很可能会直接退回来的。

我继续我的书写。一周了,没有老师的消息。又一周的一个周末,老师打来电话,说:“我看了一部分,开头的前几本很平淡,越到后面越好。我的判断,应该是一部好小说。你继续写,写好了送来我要看完。”放下电话,我竟然激动地眼泪无法抑制的狂流。虽然当时我对恩师一点不了解,只凭读了他的几篇文章的信任。我的心中并不十分相信恩师的鉴赏水平,但是得到肯定还是让我高兴、激动。我的思路似乎变宽了,思想也敏捷了,即使写到瓶颈处、痛苦不堪,有了恩师的鼓励,我似乎也能绝处逢生冲出瓶颈继续写下去。在此期间,恩师偶尔会发来短信,鼓励,赞扬,但是没有对文字作过多的评述,他只说很好,等我彻底写完了定稿了他要作一些修改,在没有定稿之前他不想影响我的思路。但是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恩师还是善意的有过两次“干涉”,一次是他打来电话说故事太过悲苦,有几处让他泪水纵横,不忍猝读,应该把有的地方太悲苦的去掉,比如路爱玲受到婆家的一些虐待,路爱玲的孩子被婆婆从老家送上来,孩子不认识妈妈而说的那一段话的那一个情节,家庭写得皆大欢喜会更好一些,对作者也好一些,免得别人对号入座而伤到作者;另外一次是我迟迟不能完稿,老师终于忍耐不了,打电话问:“还没有结稿吗?我觉得可以结尾了,不能再长了,太长了会影响读者看它的耐心的。”很遗憾,我在文字上相对比较固执倔强,没有完全听取老师的第一条建议,写好的还是保留了下来,但是在后面的书写中,美好还是多了,悲苦少了,这让我至今还有些难过。其实,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样的悲苦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我没有放大什么,我觉得我的描述已经是缩小了真实苦难的那个成度了;对于结尾,我也有了点“紧急刹车”之举。真的太长了,不要说读者,我的精力也已几近崩溃,是该收尾了。老师由关爱文字到关爱劣作的作者,那厚实温暖的关爱,是点亮了迷失在黑暗中的人的心灯。就这样我又分了几次,最终把厚厚的33本都送到了恩师的办公室。

我的字写得不好,毛毛躁躁,像小学生的字,而恩师后来就像给小学生修改作文一样用红笔彻底修改了一遍,包括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恩师后来删去了好几万字。这些,需要多少的心血!没有恰当的词语能够表达出我的感激感动。恩师,这何止是我完成的作品,这是您和我一起完成的一部作品!

小说写成后,我没有要出版的打算,又是恩师,把小说推荐给别人读,当反馈回来好评时,恩师似乎比我还要高兴。后来恩师联系出版社,恩师和师母相濡以沫几十年,感情极好,善良而美丽的师母,他们对我说他们想出钱资助我出版,我和我的爱人没有接受,但是这份感激温暖在心。

恩师,这部小说里有您多少的心血,这份恩情我如何报答得了!是的,报答不了,我只能将这种无私而善良的关爱和帮助传递下去!

来自博友的感动

在这个网络时代,网络给人的精神力量不能不提。

在这些艰难的书写日子里,我陆陆续续将写好的文字粘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原以为这些平台也只不过是自说自话,不会得到太多的关注,而让我感动的是,从这些博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我感动不已,同时也增加了我不住书写的信心。这些至今依旧热乎乎的爱和帮助我不能不说。曾经写过的一篇《感动》最能代表我当时的心情:

感动

真的很感动!是一位有着淡淡忧伤,却又有着一颗社会责任心,一颗爱心的网友让我找到了新浪博客,从此,我就多了动力——来自博友的鼓励,来自博友的文章。

我是一个内向、自闭的人。不喜欢、不会和别人近距离交往。虽然也有同学、朋友,但是总是她们到我家来而且是她们说我听,缺少我想要的交流。她们都很喜欢来找我,说我很随和。但是我心中的感觉却是空落落的。

在博客世界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感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爱。这些都让我很感动!博友的一行行诗句、一段段散文、一篇篇随笔、一部部短、中、长篇小说,有诉、有叹、有呼唤……传播着知识、文化。感受着不同人的不同的世界,感动于人生世界的多彩——苦难、幸福,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也用笔表达着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博友又给了我许多指点,其中许多东西是我先前没有意识到的,经博友这一指点,我顿觉柳暗花明。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最近我连载了我的长篇小说《菩提树之恋》,开始时我问自己:要是有一天连一个阅读的人都没有了(更不要说评论),我还继续吗?最后我听到自己回答:只要还有一个人阅读,就继续!别人之所以肯阅读你的文字,是因为你的文字中有让人感动、感悟的东西,最少是让人有所感触。没有阅读了,就证明你的文字彻底失败!好在还有现在朋友的支持。我自己对于喜欢的文章,不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心里反倒会很难过。

这里我把几位博友和我身边几位老师对《菩提树之恋》的看法写在这里,表示对他(她)们的敬重和感谢!也作为对自己的激励。

(一)你写出这样的长篇,一定非常不容易,可见你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小说还是很耐看的,以上是我的一点建议,祝可爱的沙粒在文学的天地里如灿烂的花朵,永远鲜艳!一如既往的支持你!(蝶舞时节)

(二)两点看法:一是老问题,就是作者插入的语言过多,其实在我看来,还是应该让人物的整个活动来反映一段历史或者是一个时代;二是作者在塑造路世忠这个形象的时候是存在矛盾的(不是人物自身的矛盾),他留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模糊,脸谱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自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愿交流!

就小说创作而言,虽然我的“历史”不算短了,但是却很难说有什么心得,而且还没有涉猎过长篇,这一点,很佩服你。你的作品在叙述语言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感觉就是推进情节的方式过于单一。因为是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往往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人物是同时活动的,这一点,你似乎没有考虑到。至于平铺直叙的问题,其实我早就想说了,期待你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什么时候有充足的时间,我可以和你细细探讨。祝快乐!(不老之荒)

(三)写的太精彩了!只是最后这篇有几个错别字。

(四)欣赏了您的小说,很精彩。继续关注您的待续。

(五)《菩提树之恋》看完,心情沉重。我一直都很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没想到他们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悲苦……

(六)一是对结构进行一些改动,俗话说的书梁子,一定要能挺起来,把全书带活,别怕伤筋动骨,这是需要勇气的,我的老师曾说过,你要在肯定和否定自己中提高自己。肯定是自信,否定是更新。二、把前后的语言顺一下,不妨多用陕北地方特色,但,在使用方言时,对读者可能不明白的方言要做一解释,力求做到,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以使人物鲜活,丰满。切记不要太书生气,学生腔。三、描写手法要多样化,关于描写手法,我单说。这都是写作功底,写作是一件很复杂的劳动,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忍得了苦痛,要有毅力!(天涯孤鸿)

(七)小说的基本架构及故事梗概已粗为了解,很难想象你是怎样用心甚至是用眼泪流淌而成!朴实的文字涵盖着真诚的情感,人性的阐释都在生动的文字中精炼而成,人物与事件跃然纸上,让人感动,叫人回味!那一方水土,那些人熟知的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画卷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是站在多情的土地上淌下了无情的眼泪!

无疑我认为是难得的佳作,这部作品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它的氛围有点《平凡的世界》的感觉,只是时间往后移了十多年,但你并没有完全走路遥的叙事风格,只是有些意境相似,这是对的。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元素在主人公身上折射的远远不够,你要知道造成心里落差越大,人物形象就愈为饱满,就是常说的“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也就更能打动受众的心!

(八)我在办公室繁忙的工作中读完了《菩提树之恋》,读完后我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是悲悯,似乎又不是悲悯;是心酸,似乎又不是心酸;是伤感,又似乎不是伤感;是同情,似乎又不是同情……一部小说,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模糊糊感受最好。

路爱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形象,她软弱,内向……软弱是被人看不起的,但她竟然产生了软弱的美,软弱一旦上升到美,就值得人品味了。

《菩提树之恋》就已经看完的内容看,可能要引起广泛的争议,因为它的内容或人物形象都有着不确定的含义,评论家会见仁见智,这就是《菩提树之恋》可贵的价值。

我想在写的过程中还是要多读,边写边读,仔细体味大师作品的语言和情节结构方法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是要有诗意,诗意并不是堆砌辞藻,而是凝练的口语;情节的艺术要注意蓄势,全文不可能都是动人的情节,但动人的情节出现前可做好铺垫,要平中见奇。

……

还有许多都让我很感动,从这些关爱中我不但悟到许多做人、写作的道理,而且给了我动力,我怎么能够不去努力呢?一定要努力,不能辜负这么多的关爱!

书出版以后

 

很感谢我的爱人,还有他的朋友,他们将书稿送到出版社;很感谢本书的主编贺秀红女士,从书稿送出到书的出版,我没有操心,我不知道通过了些什么环节,我甚至很少和书的主编联系,一切我都拜托她了,虽然我们是那样的陌生,但是我相信她,更因为我主观而倔强的认为,写是我的事,至于以后的事就和我没有关系了。的确,这书是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我的确没有任何关系。

书出版了,看到我一笔一划写在纸上现在被印成铅字的文字,我没有激动,甚至没有欣喜,更多是恐惧和担忧。我怕极了,害怕它成了文字垃圾,浪费读者的时间。我不想看到书,我甚至想不看到它我就可以将这件事忘了。出版社给我的三百本书我急切想送出去,送得远远的,送得一本不剩,我想这样我就可以彻底忘记。

很遗憾,我还是怎么也无法逃脱它给我带来的变故。我转了门市,搬离了故乡,到另外一个城市悄然住下。我从来没有预想过它给我的生活会带来负面影响,我心中有一个误导我却坚定的信念:书出版了就和它的作者没有了任何关系,所以我只用笔名,也不放照片,我想让书上不留下任何我的痕迹。如果早知道它的存在会让我在乎的人如此难过,我宁愿当初就一把火烧了。我不想平白无故伤害任何人,就像不想自己平白无故被伤害一样。我曾错误的以为我身边的人都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作品,因为它毕竟只是小说而已。

我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让他们还有我自己彻底安静下来。但是当我义无反顾搬离故乡到了那个安静的环境中却完全失去了生存来源。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可以有尊严,也就是说没有了生存基础,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

在我生存迷茫之际,我的又一位善良的老师,把我推荐到了我现在的单位,我的领导在看到这本62万字的“砖头块”时被我的吃苦精神感动,收留我做了一个普通职工,让我暂且有了衣食来源。我不想辜负这些厚爱,因此拼命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剪了好几本简报,做了无数笔记,读了无数本专业的工具书,写了无数篇新闻报道和宣传稿件;工作后,我几乎彻底放弃了文学创作,我把想书写的文字深压心底。因为我是一个精力极度有限的普通人,也因为长篇小说不是诗歌、不是短小精悍的散文杂文,长篇小说需要安静的甚至固定的成片“整装”时间,而不是细碎的断裂的一片一段的冲动……

我分不清生活给我多少的苦多少的乐,更分不清我不对它寄予任何改变我生活愿望的书写最终给予我的是好是坏。我是一个没有奢望的人,但是我依然是一个需要五谷杂粮来维持生命的肉体,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灵,所以一直要为生存的基本衣食挣扎,所以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心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我不想靠卖文字生活,并以卖文为耻。我宁愿去卖菜,坦然的,因为菜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而我的文字不是,对于大多数人它只是废纸,我不想制造这样的垃圾。我爱我的文字,那些都是我的心血凝结而成,我不想让它们受到亵渎;我爱它,像爱我的孩子;我敬它,像虔诚的教徒面对他们的宗教。基于这样的心理,很遗憾,在这个时代,我因此心理和行动捆绑住了书行走的脚步,同时也让我自己失去了更多的书写时间和机会。

后来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对这本书读后的评价,让我常常感动的背过别人大哭,我该如何感谢这些读懂了我文字的人?

尘埃落定后的思绪以及生存,依然是迷茫。

然而,我相信朴实的农人说的那句话:“人,只要务实,穷,也穷不到哪里去!”我的主人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务实的、奋斗的步伐,于是,生活也就面向他们春暖花开。而我,我也将彻底放下完成这部小说的恩恩怨怨,纠纠结结,开始我务实的生活。

生活总会是美好的,我爱!

十年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