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爱的两面性:悼念和遗忘

爱的两面性:悼念和遗忘

2023-05-10 14:56:27


从心养育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又是我们悼念亲人的时节。虽然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节日和典礼(如婚礼),但唯有清明节和葬礼,让我们的家长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让孩子参加?


葬礼,指对死者的处理方式,通常包括安葬、殡仪和举哀。这一系列内容,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文化,根源在于人们相信人类是有灵魂的,逝者的灵魂会继续影响在世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会根据各地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表达失去亲人时的哀痛。


无论是葬礼还是清明悼念,我个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让3岁以下的小朋友参加。三岁以上的小朋友可以参加,但也要关注到一些细节上的安排。为什么呢?


因为从记忆发展来看,3岁以前个体很少具有自传体记忆,即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事件的记忆,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很难独立将某些小时候接触过的人和事载入长时记忆。所以,如果孩子的亲人在他们年幼时离世,孩子长大后几乎是没有任何记忆的,因为婴儿期的记忆有的只能保持几分钟,或是几个月,但都很难保持很多年。除非,孩子经历了特别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主要是负性体验,或是情境场面过于血腥,引发了高强度的痛苦和恐惧。此时,那些场面似乎被眼睛拍成画面照片,深深地印刻在大脑中。在个体长大后,还会偶尔冒出来让人再次体验到那种真实的恐惧感,尽管有时脑子里的画面是模糊且不精准的。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于对成年人的追溯访谈。


从现实本身来看,有些葬礼,根据习俗,人们会营造出特定的环境和音乐,身着黑色或白色的素色服饰,还会在特定的环节里,集体用大声喊哭、鞠躬默哀等方式,表示自己的痛苦,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如果置身于这样的情境里,结果只能有一个,就是被吓得大声哭泣,不知所措。而这种恐惧极有可能在多年以后继续影响着孩子,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消化。


从情绪情感的理解来看,即使人们什么都不说,四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理解隐藏在他人面部表情和声音表达中的情绪。婴儿最早在八九个月就会出现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即有意地搜索他人的情感信息,来帮助自己解释不确定的环境和事情的含义。关于婴幼儿的这种能力,大家也可以在心理学领域内的视崖实验里获得更深入地了解。


葬礼中,人们的声音、人们的表情,这些令人难受的信息都将给小孩子以强烈的刺激。他们根本不懂人们在做什么,也不明白谁离世了,更不知什么是离世,即使离世的人跟自己关系再密切,很遗憾的是,孩子都不会记得他们,只能依靠其他亲人的日后记忆植入,来脑补并记住亲人。就像很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纵然再喜欢班上的老师,也会在几年之后忘记老师,老师的个人信息会越来越模糊,但喜欢或不喜欢幼儿园的感觉,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内心越来越清晰。


基于上述考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年幼的孩子参加葬礼,对其本身来说,似乎除了恐惧,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可能只是满足了成人对礼节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坚守。所以,真的不建议让小孩子目睹这样的场面。


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一些,比如三四岁以后,对于大家能够控制局面较为平静的扫墓悼念活动,如果孩子跟去世的亲人关系十分密切,在做足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比如有的孩子由祖辈养大,感情特别深厚,或是孩子已经足够大有了长时记忆,一旦亲人去世,没有告诉孩子,也没有让孩子有一个道别经历,那么在孩子的心中,这可能永远是个遗憾。孩子会永远在心里疑惑,那个人到底去哪里了呢?怎么就突然消失了?长大后可能也会埋怨家长。有些道别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适当延后,在孩子大一点时再进行,给孩子一个圆满的交代。


如果不幸,去世的人是孩子的父母,尽管年幼,有时可能还是免不了要参加葬礼和扫墓的部分环节,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局面,让孩子有安静的悼念即可,一定不要让成人的过激行为吓到孩子,毕竟孩子太小,很难消化跟成人一样的情绪情感。


如果真的很难控制外界环境,可以做退一步选择,让孩子在熟悉安静的环境里表达对亲人的想念,比如带孩子去亲人在世时喜欢去的地方走一走,在家里翻看一下曾经的照片和视频,披一件或是抱一抱亲人的衣服,坐一坐他们曾经坐过的椅子。想念有时不可压制,只能满足和化解。


在进行这些活动当中,有些孩子可能会问一些让我们大人伤心的问题。这时大人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应对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问,他们在地下会冷吗?要吃东西吗?小虫子会咬他们吗?我们要尽可能打消孩子的疑虑,告诉他们去世了,就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没有时间了,人死了就不呼吸,不吃东西,不会觉得冷,不会有虫子吃。如果大人心里很难受,可以抱一抱孩子,告诉她,自己现在很难受,过一会儿再讨论这个话题好吗?


死亡是我们每个生命体都会必然经历的环节,生者对死者的爱和不舍,除了伤心痛苦,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方式,我们真的不必刻板地循着一些过激的传统,强求孩子,更不要刺激孩子,因为怀念可以进行得更加美好。


你或许以为,爱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思念和记起,其实,有时遗忘也是一种爱。记得一部影片里,男孩子的父亲在他初中时因病离世,在爸爸的病床前,男孩伤心地说,爸爸不能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了。爸爸跟他说了下面的话,他觉得自己一辈子都释怀了:‘爸爸也觉得很遗憾,不能参加你的毕业典礼,再也不能参与你以后的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在以后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能想起爸爸,爸爸在天堂里就会很开心。’


不管在世还是离世,我们跟自己爱的人相处时间都是很有限的,遗憾的是,有些人只会在失去亲人时痛苦不堪,却未能懂得要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每一时每一刻,没有用心开心的相处每一刻。就好像很多家长都会“嫌弃”孩子粘人、调皮或是捣蛋,但是一旦孩子生病了,所有的“嫌弃”就会化为乌有,认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这些恼人行为就都不算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知道我们的亲人在某处好好地活着,我们也并不能真切地接触他们。如果想得深入绝对一些或是豁达,从内心的亲密感来说,亲人在世与离世又有什么分别?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拥有,所以失去时总会不舍难受,拥有可以是心理上的一悼念和缅怀,记着亲人的美好和相处,忘了亲人的不好和离去。


如果离开你的亲人希望你好好地活着,希望你开心快乐,好好享受生命,但你却一味沉浸在无止境的思念,强烈的悲痛,以至于无法自拔,连记忆亲人的能力都将失去,那将会适得其反。清明时节,不如用遗忘来延续我们与亲人之前的爱,毕竟生活还在继续。忘了你的亲人已经没有时间,忘了你不能再真切地触碰TA,忘了彼此的恩怨,只在心底重温往昔的拥抱和温度就好。


爱有两面性,悼念和遗忘,悼念是爱,遗忘也是爱。既然不舍失去,那就珍惜此刻的拥有,让我们的亲人永远住在我们的心里,无论在世还是离世。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爱,就是懂得爱自己,延续生命,感受美好。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 

zhaoboshi2017@sina.com


长按关注  一起成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