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我们读世界】为了青春,向我开炮!——再读《我把青春献给你》

【我们读世界】为了青春,向我开炮!——再读《我把青春献给你》

2023-05-10 14:56:27

王玮,沈阳人,五〇后。《辽宁青年》杂志社编审。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辽宁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辽宁延安文艺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初读冯小刚的个人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挺有感触。如今这部随笔集又发行了第三次精装修订版,禁不住“诱惑”再次翻阅了一遍。倒不是说冯小刚的大作真的就值得经常读反复读,只是基于同龄人的惺惺相惜,他的某种经历、某种境况、某种心绪、某种作为荡起了我青春记忆的涟漪,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

中国当代影坛无论如何是绕不开冯小刚的。从非科班的影坛新兵修炼成资深的业内“老炮儿”,写剧本、做导演、当演员,美工、场记更不在话下,多专多能的冯小刚当属这个圈子里“打杂儿”打得最为精彩的电影人之一。写《我把青春献给你》时,冯小刚人到中年,四十有五。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当今的“冯老师”已直逼花甲成了“冯老”。此时,回头再咀嚼一下这些多年前码成的文字,相信著者与读者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格地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不是冯小刚的“艺传”,更不是一本“思想笔记”,只是他部分生活轨迹、心灵轨迹的记录与披露而已。冯小刚这样自谦地为其定位,“这本书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闪回”。与别人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与别人的准自传不尽相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偶尔出现的“记忆塌方”或因缺少“光着屁股行走在人世间”的勇气而胆怯和躲闪的同时,我们更多地还是看到了作者的率真、坦诚的为人风格和处世态度,以及对待艺术对待电影的态度与见解——冯小刚就是这样把自己交给了读者,无悔与愧悔、委屈与得意、缺失与真诚合盘端出,一并奉上。因而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我们看到“文字的冯小刚比银幕的冯小刚更加清晰。深藏入心的机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被冯式调侃链接的情感更显深沉”。比如,脱下军装之前,他郑重地正了正军帽,给母亲行了最后一个军礼;在产房外与女儿初次见面,父爱与责任感的瞬间附体;与太太徐帆互为师友的情感历程,与哥们儿王朔、葛优的“臭味相投”,与好友梁左的生离死别,无不在冯小刚朴素行文的背景上令读者或怦然心动,或欣然一笑,或洒下泪花。

冯小刚的影片,观众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片名可以列举出一串儿,包括《我把青春献给你》成书之后陆续问世的银幕新作。对于电影观,冯小刚自然有许多话要讲,简而言之,他认为电影创作有两种途径情况。一种是“向生活要艺术”;一种是“向艺术要艺术”。冯小刚信奉和选择的显然是前者,因为他清醒地懂得,“选择了后一种途径就势必会导致影片里到处结满了假肢”。由是观之,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绝大多数影片为什么会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了。

冯小刚曾自嘲:“百年之后,我的墓碑上雕刻的应该是一张侃侃而谈的嘴。”此话颇有自知之明。冯小刚的嘴的确是一张侃侃而谈的嘴,也是一张善于制造话题的嘴,甚至还是一张时而惹是生非、引发“炮火”的嘴。不过还是那句话,因其这张嘴所言的率真与坦诚,笔者持欣赏态度。

显而易见,《我把青春献给你》是作者对其走过的道路、经过的岁月和逝去的青春的一次深情纪念。“你”者为谁?是电影,是电影观众,是本书的读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