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案头书 | 每周分享(2018年3月第三周)

案头书 | 每周分享(2018年3月第三周)

2023-05-10 14:56:27

案  头  书   -   与  你  一  起  读  书



整理:金轮法王

封面图:穿穿


37度

(这张图片跟底下的风格不符吧~因为豆瓣这本书的页面……没有了!)


分享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从1966到1976。十年间中国的文化大浩劫。

。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人性的弱点如人的自私、贪欲、懦弱,,但人性的优点,如忠诚、勇敢、纯朴无私、。,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特质,人道、、人的尊严,。


历史在没有清晰和透彻的答案之前,谁都无法真正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活着的历史,、在博物馆中、在一天天远去而逐渐模糊的岁月里,在存在于我们观念语言行为习惯中和下意识中不被我们所察觉。,怀疑一切,斗争一切,其破坏性,非理性的盲从,狂躁症,反文化和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利益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不是依然被表现演绎和传承吗?不是叫我们忽然感觉似曾相识,甚至还被我们不经意的表现出来。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只要正面与诚实的面对,本质的去追求,科学的认识,历史就会成为未来有益的良药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历史的幽灵,他便会无形的潜藏在我们的血液里,在现实中不时的发作。在此书中,所有的经历者,都是受害者,,他们或许因为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动作就被批斗,被右派,,,受到非人的对待与精神的摧残,如今,他们都已经年事已高,大多数都已故去,在世者都不愿意回忆这段历史,但痛苦的记忆与不尽的委屈深深的刻在他们的心里。


这么多记录者并没有一名忏悔者,这使我感到非常的焦虑,,,没有受到复苏的良知折磨他们忏悔不只是觉悟,更是觉醒,良心和良知的觉醒。没有忏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一个真正健康和文明的社会需要被广泛良知。


,负罪在身于心难安公开道歉表明了良知依存,当然忏悔不能洗清一切,对于受难者来说,更无法构成慰藉这件事。我们从悲剧的历史中能获取到只有真正的认知境界,今天与未来。历史永远是活着的,有些历史顽症,只有不断的吃药才不会发作。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个家庭被摧毁,千千万万个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还是掀动着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


坚强的化为懦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险。


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的残酷~灵魂的虐杀。,,伤痕累累的灵魂!


@君向何兮


君向何兮本周读书总结:(3月15日)

一:《在人间》(高尔基著)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之一。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名)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就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故事到这里暂时结束,看这本书,要先看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这样,故事情节比较连贯,而且对人物形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过,总体来说,书很棒,但很枯燥很繁琐,如果静不小心,很难读进去,但只要读进去,会与人物心理同起同落,并感觉自己活着真幸福。


二:《我的大学》(高尔基著)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十六岁那年,他离乡背井,到喀山去上大学。这个幻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界与思想界人士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知知道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作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他真实的读大学的经历,看过才发现,作者读的是社会这个大学,经历无数的痛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肉体的痛苦很容易过去,但精神的痛苦却让人刻骨铭心。”看完高尔基三部曲,对作者写作手法、生平经历都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打算接着看他的第四本书《母亲》,习惯了一次性看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这样,对自己来说,会有更深刻的见解与收获,愿《母亲》依旧能惊艳我。


三:《我们仨》(杨绛著)

(注:以下文字来自百度简介,看这本书,缘于看到一份各个大学图书馆借书排行榜,《我们仨》位列我国第一理科学府清华大学的第四名,前三本是类似与偏理科的书,其中好像有《时间简史》,但自己都没看过。总觉得一部回忆录似的文学书占据理科第一学府图书馆借书的第四名,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看一看,何况听闻这本书也很久了,只知道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国礼,但自己也没读过,本想读读她的《干校六记》,后来在图书馆没找到这本书,也就作罢了。但看完《我们仨》后,决定再看看杨绛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干校六记》,顺道也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总之,《我们仨》是本心痛加温暖的书,看完后,对家、对父母会有新的体会)


“《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岁的杨绛。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1994 年夏、1995 年冬,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住院,杨绛女士八十多岁了,奔波于家与两所医院之间。三人分居三处,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其间有一次我去看望杨女士,当时钱先生和女儿都病情加重,再加上一些无聊的烦心事干扰,杨女士的心情很不好。我劝先生不理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赶快抓时间写写你们仨,这件事只有你能做,而且十分有意义。杨女士答应了我,说:好,就写一本《我们仨》。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我记得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 年2 月26 日,她去世的前6 天。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四:《舞男》(严歌苓著)

《舞男》是著名作家严歌苓的新长篇。小说写了上海滩舞场里的一个舞先生杨东,在陪舞的生涯中偶然邂逅了中年精英白领蓓蓓,地位悬殊、文化背景悬殊、年龄悬殊的两个男女,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演绎了一场曲折生姿、柳暗花明的情感大戏。而贫富与阶层的巨大差异,时时在撕裂着情欲,这样的时刻,一个来自最污浊之地的女孩撞入了这场非常之恋,三个男女三种阶层,是情感的争夺,更是人性的搏斗。小说在豪奢的上流社会和无望的底层之间穿越,深刻折射了人性的两极和幽微,具有浓郁的海派风情。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职业舞男,这个特殊职业让主人公身在底层却混迹于上层,在豪奢和无望的底层之间来来往往,上达天堂下至地狱,洞穿了这个时代最无可救赎的疼痛。


在舞男这个特殊人物的身上,折射了人性的两极和幽微——人性,是世间不可捉摸的东西,善恶正邪,似乎无理却又在情理中,于是,人性在这个上海舞男身上,可测又不可测,遇黑则明,遇明又暗,其中的幽微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富张力。


个人感觉这本书有点像高中看的言情小说,不怎么推荐。


五:《明朝那些事》(第20章到第50章)

对明朝初期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尤其是对朱元璋的生平有了一定了解,包括朱棣的生平。感觉这是一本不同的历史书,不枯燥不乏味,又没有文言,会一直看下去,目前大概看了六分之一左右。


@秋语


《一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朝圣二:奎妮的情歌》

  

《一个人的朝圣》是在2016年下半年的时候读的,到现在也快有两年了,当时也就只是写了一点点简单的读后感,没有详细的总结。我觉得在这里读朝圣二的时候,可以把朝圣一的读后感也补一下。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对我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是我买了Kindle以后,看的第一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篇长篇的外国文学,因为有一个毛病,就是读外国文学的时候,人家名字都比较长嘛,然后就分不清谁是谁,这本书呢,因为名字简单,人物关系也简单,读起来比较轻松,所以坚持读完了。


《一个人的朝圣》,读这本书感触特别深,我觉得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哈罗德徒步那两个多月的时间,秉着一个为了让朋友活下去的信念,坚持前行,一路成长的故事。这是肉体的朝圣,也是精神意义的一个朝圣,他的这个经历,感觉很像我们追求梦想那样一个过程。


梦想这东西一开始是有点异想天开的感觉,就像他的旅程一样,那么远的路,走过去,而且他的年龄已经那么大了,在所有人看来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我们在追求理想的时候也是,这个事情是,在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是不可能的做到的,甚至说出来都会被嘲笑。


但是,我们会坚持这个信念,开始就这样走了第一步,脚步很轻快,也非常的有信心,然后慢慢的就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也会退缩,也会犹豫,也会踌躇,但是还是有那样一股信念支持着,督促着我们继续往前走。


当你在往前走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陪着你一起走一段,也会鼓励你,也会给予你一些帮助,但不一定一起走到最后。


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容易放弃的时候,我们要走完100步,但是在走到第98、99步的时候,突然会一片迷茫,会腿软无力,会失意、会沮丧,会怀疑自己坚持的一切,甚至想要放弃,这个阶段就特像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的那种心情。和他一起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一路颠簸、无比沧桑,甚至不知道,甚至会迷惑,一开始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追求目标理想的时候,都会想象,它完成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是往往,我们达到这个目标以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平静的,如释负重的。


当然《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更多的是哈罗德的心路历程,第一部中的很多答案都在第二部里。


在这本书读完以后,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也像哈罗德一样去走一段路,体验一下那种感觉,当然不可能像他那样长的路,几十公里还是可以的,有想过挑一个周末的时间,从西宁徒步到大通,但是考虑到那条国道确实不太适合徒步(安全问题),所以就放弃了,但是直到现在心里面还是有这样一个想法,有机会还是想去这样做一次。

《一个人的朝圣二》是这周才开始读的,我的《群山回唱》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因为最近要准备一个考试,所以就读的比较少,每天中午的时候、还有晚上睡觉前读一会会儿,感觉朝圣二这本书,也是和朝圣一的个对话,在第一部的时候,关注的是哈罗德的经历,他的心路历程,朝圣二则是奎妮的视角,从朝圣二里面了解到了朝圣一里一些事情的背景。在读朝圣一的时候会去想,哈罗德在路上的时候,奎妮是什么反应呢,她在做什么(在结尾之前,一直提心吊胆,奎妮是否能坚持到最后,她还活着吗)。也会想知道关于戴维更多的事情,而朝圣二,解开了这些疑惑,用奎妮一封封的信。


因为还没有读完,只看了一小部分,今天先到这,看完以后再分享。

@金轮法王


这周没看完完整的书,《红楼梦》两回,《飘》100页。都是大部头的名著,两本差不多是一起开始看的,两本书背景、故事都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可比性。然而真的很喜欢《飘》,从思嘉匆匆嫁人后故事真正拉开了帷幕,最近看的这部分里,很喜欢瑞德给思嘉说的那段话:“至于我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追求你,那是因为我在等你,等你再成熟一点。你看,要是我现在就吻你,将不会感到什么乐趣,而我这个人在享乐方面从来就只考虑自己,我从没想过要和小女孩亲吻。还有一个原因,我还在等你,等你渐渐地忘记那位可敬的艾希礼,威尔克斯”。


最近没有大段的时间看书,每次都是在咖啡馆随意翻两页,不知不觉居,然快把上册看完了,给自己比心。然而《红楼梦》的第十四回简直就是个魔咒,每次都是看到这就没有然后了……这次也隔了大半个月才能继续,坚持坚持加油加油!如果今年看不完,群女神一定会嫌弃我,姑且把不想被嫌弃的心情当作动力吧~

(继续我的《红楼梦》人物记录笔记……跟小学生一样……捂脸)



—END—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