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特辑|卞毓麟:我与三十年

特辑|卞毓麟:我与三十年

2023-05-10 14:56:27

1988

1992年4月6日,。

卡尔·萨根在讣告中深情地写道: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大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他在自己最后的某一本书中写道:‘这是美好的一生,我对它很满意。所以,请不要为我担心。’我并不为他担心,而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


,我特地译出这篇讣告的全文,在2002年4月8日的《文汇报》上刊出。

,于1928年入美国籍,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成为专业作家。他一生写过三卷自传,前两卷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出版,讲述作者从出生直至1978年的经历。书中所述严格以时间先后为序,侧重对事情的准确记叙。,同年5月30日完成,再过不到两年作者便去世了。《人生舞台》的写法与前两卷迥然不同,它不是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将其家庭、童年、成长、挫折、婚恋、成就、至爱亲朋、竞争对手,乃至对写作、信仰、友谊、战争、生死等重大问题的见解-一娓娓道来。全书写得坦诚率真,在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哲理,使人读后不仅能了解这位奇才辉煌的一生,还能更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我钦佩他,30年来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在一次专访中,作为科幻迷的记者尹传红问我:"您从来没有写过科幻小说,为什么许多科幻爱好者都知道您的名字?您和科幻有什么渊源?".其实,。

早先,我在20世纪50年代上中学时就爱看科幻小说,读了儒勒·凡尔纳的大量作品,以及乔治·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隐身人》等,还有那时流行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和《阿爱丽塔》等苏联科幻小说。到了中年,,其次是阿瑟·克拉克,偶尔也读星新一等人的作品;此外,还补了一些经典科幻的课,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有些国内的原创科幻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北京天文台工作时的同事郑文光先生写的《飞向人马座》等。

翻译科幻作品,我只是偶一为之。例如,,并与他的另一个短篇《讣告》进行比较(《智慧树》1951年6月号);如此等等。

科幻界的朋友知道我,。当初,此文是应黄伊先生之约,特地为《论科学幻想小说》一书赶写的。1981年5月,《论科学幻想小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共收录27篇文章。,,这未免使我受宠若惊。

,1973年)是一本绝妙的科普小书,译者郁新是甘于玉和林自新二位先生的笔名,现在他们均年逾古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科学出版社还组织翻译出版了科普巨著《阿西莫大科学指南》,中译本分为《宇宙、地球和大气》、《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人体和思维》四个分册,并冠以总名“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我读后觉得妙不可言,便给科学出版社写去一封长信,介绍了阿西莫大的其他许多著作,包括他的科幻小说。

不久我就收到鲍建成先生的回信,,《Eyes on the Universe-A History of Telescope》。1982年9月,名为《洞察宇宙的眼睛--望远镜的历史》的这个中译本问世,我在“译者前言”中写道:,可以说都是一种享受。然而,译事无止境,我们常因译作难与作者团有的风格形神兼似而为苦。”光阴在再,春秋什度,此种感受有增无已。

,就越感到应该与他本人取得联系。1983年5月 7日,我发出了致这位作家的第一封信:


“…我读了您的许多书,并且非常非常喜欢它们。我(和我的朋友们)已将您的某些书译为中文。三天前,我将其中的三本(以及我自己写的一本小册子)航寄给您。它们是《走向宇宙的尽头》、《洞察宇宙的眼睛》和《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我自己的小册子则是《星星离我们多远》”。


5月12日,他给我复了一封短信——他的信都相当简短,但非常清晰明了:


非常感谢惠赠拙著中译本的美意,也非常感谢见赐您本人的书。我真希望我能阅读中文,那样我就能获得用你们古老的语言讲我的话的感受了。我伤感的另一件事是,由于我不外出旅行,所以我永远不会看见您的国家:但是,获悉我的书到了中国,那至少是很愉快的。


1988年8月初,我赴美国巴尔的摩市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0次大会。会后顺访纽约,。早在1985年2月, 《作品第300号》(1984年出版)。1988年与之面晤时,他竟出示了刚出版的第394本书。我想,按惯例推断,不久就会出现一本《作品第400号》了。然而,他在1989年10月30日给我的信中却写了这样一段话:


事情恐怕业已明朗,永远也不会有《作品第400号》这样一本扫了。对于我来说,第400本书实在来得太快,以至于来不及干点什么就已经过去了……也许,时机到来时,我将尝试完成《作品第500号》(或许将是在1992年初,如果我还活着的话),并希望由道布尔戴出版公司出版。


我期待着这本书,。1991年末,我给他寄圣诞贺卡时还提及此事,然而未获回音,那时离他去世只剩一百来天了。

。例如,。1987年秋,。很快,我就收到国务院办公厅方毅同志处的一封信,其主要部分如下:


卞毓麟同志:你好!。方毅同志嘱我们给你写一封回信,谨致谢意。方毅同志对你热心科普工作表示赞扬,并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为科普工作做出新的努力。


此前,在1985年,88岁高龄的我国老一辈著名天文学家、科学翻译家兼科普作家李衍先生,,给我复信道:


……你的译笔明白晓畅,能达作者的原意。此种译作必能得多数读者的欣赏,至为可贺……

我希望你多多介绍Asimov和Sagan的科普著作以飨读者,更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丰富你的科学知识,发展你的文学修养,效法两位作家,以成为我国的科普创作名家。任重道远,引为己任,我于足下寄以无限之期望,尚祈勉之勿忽!


李衍先生已于1989年去世,他语重心长的教诲则铭刻在我的心头。如今,,译者是黄群和她的丈夫许关强先生。我本人亲任此书责编,,亦是遂了心愿。我想,方毅、李衍两位前辈闻此喜讯,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在《人生舞台》中,,并坦诚地对他们一一评价。我认为,这些财富应该让我国的全体科幻迷共享,遂向《科幻世界》进言择要选载,而且最好让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率先登场。这至少有三层理由:

第一、海因莱因是我国科幻迷相当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科幻世界前辈高手。

第二、海因莱因从1949年开始,"科幻三杰"。这一记录几乎保持了40年,直至他于 1988年5月与世长辞,谈何容易!

第三、海因莱因是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所设"大师奖"的首位得主。他作为一位伟大科幻作家的地位,直到去世也丝毫没有动摇。

上述“大师奖”的第二位得主也是我国科幻迷的老相识--杰克·威廉森,他积极从事科幻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之久,。让他紧跟着海因莱因出场,想必不是坏主意,您说呢?



卞毓麟

1943年生,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30余年,1998年春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致力于科技出版事业,2007年起担任该社顾问。

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兼职教授、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译科普图书约30种,主编和参编科普图书百余种,科普文章近600篇,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读本。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其中《追星》一书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卞毓麟是中国科协确认的“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1990年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2年获中国天文学会表彰为“优秀天文科普工作者”;1996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科普工作会议,获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同年被表彰为“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2001年获上海市第四届大众科学奖;2010年获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号外!


,江苏人民出版社已重获版权,为此,,邀请尹传红、卞毓麟等阿西迷来这里现身说法,是花果山的猴,就持续关注吧!

众筹链接:请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