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罗宁、武丽霞《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出版

罗宁、武丽霞《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出版

2023-05-10 14:56:27

抛砖

昨天和师兄讨论关于类书的问题,聊着聊着就跑题了,转向了【学术界如何秀恩爱】的问题。

一种大概是翻译,比如你们都知道的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另一种大概是合著,比如下面的这本。

今天要安利的这本《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正是这样一部“秀恩爱”的作品,作者是柏姑娘的导师和师母。

从大一听罗宁老师的课开始,几乎每一天都在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当然,没听过课的,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必然会颠覆你对于“小说”的概念。

最后,罗宁老师的微博:巴斯7788,关注长知识_(:з」∠)_!以上。




 

 

中國古代的兩種小說概念

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其文類特徵——兼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小說與稗官

從語詞小說到文類小說——解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

論唐代文言小說分類

制異名新說、應文房之用——論僞典小說的性質與成因

論古代文傳的產生與演變

論古代家傳之演變

論傳記傳敘之名稱及相關概念——兼評《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黃帝說》及其他《漢志》小說

論《殷芸小說》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說觀念

張詢古《五代新說》考論

陸長源及其著述考論

段成式《廬陵官下記》輯考

潘遠《紀聞譚》輯考

處常子《續本事詩》輯考

論《南部新書》對于整理唐代小說文獻的價值

重編《說郛》辨僞——以所收四種小說為例

 

《南嶽夫人內傳》、《南嶽魏夫人傳》考

《南嶽十八高僧傳》考

《鄴侯家傳》與《鄴侯外傳》考

唐代《八仙傳》考

《貞陵遺事》、《續貞陵遺事》輯考

 


 

 

如果將1998年閱讀李劍國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說史》作為我研究古代小說的緣起的話,至今已有十七個年頭了。在這十七年的時間裏,我研究的時段從漢魏六朝到唐代再到宋元,研究的領域從小說到傳記再到筆記,涉及愈廣,思考愈多。我的小說研究發端於對《漢書藝文志》十五家小說的考證,在重新審視《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以及探討稗官與小說的關係之後,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漢唐時期所謂的小說並不是今天人所建構和想象的那個樣子。於是我著手清理漢唐時期的小說觀念,想要弄清楚當時人是怎樣使用小說一詞,是如何看待、理解小說的。2000年的碩士學位論文《唐前小說觀念簡論》和後來2009年據以增訂出版的《漢唐小說觀念論稿》,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博士期間我研究唐代軼事小說,這使我進一步對過去學界主要通過研究傳奇和志怪建構起來的唐代小說史產生了懷疑,進而開始反思百年來的古代小說研究。簡單地說,我認為目前的中國古代小說史以及研究古代小說的很多思路和方法,由於採用的小說概念和觀念基本來自西方和現代,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小說的實際。

既然如此,我就應該寫一部自己的中國古代小說史,但現在看來,完成之日遙遙無期。工程浩繁當然是重要原因,自己的拖延症也非常害事。回想2002年動筆撰寫博士論文《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時,就立志要寫一部“唐五代軼事小說敘錄”,然而十三年過去了,距我預想的完成還差得很遠。2010年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本以為有博士論文的基礎,不會太費力耗時,然而到現在還沒有結題。對於這兩件事,我原來給自己找的理由是:工作瑣事多,生活壓力大,對完成質量要求太高,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轉移。自從三年前在網上知到了拖延症,纔明白自己就是患者。這次論文集的出版,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出本論文集就用掉了一年的時間,距陳尚君老師作序都過去半年了。

對漢魏至唐宋之間小說、傳記、筆記、詩話、譜錄、類書等一切“雜書”或“偏記小說”,我一直有着廣泛的關注,一直在講授古小說和類書方面的研究生課程。我曾有過龐大的研究計劃(十年前的雄心壯志現在回憶起來都還有些激動),而在後來激情漸逝的歲月中,也留下了一些文字,算是這段研究歷程和計劃中的某些印記吧。現在將部分論文結集出版,是回顧,也是鞭策。本書收入論文二十三篇,分三部分:一,對小說、傳記的總論。我對古代小說的看法和主流學界頗有不同,目前最集中、最完整的表述在《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其文類特徵》一文中。另外對當下傳記研究的反思,“文傳”、“僞典小說”概念的提出,也得到一些師友的好評和接受。二,小說文獻研究。包括對《黃帝說》、《五代新說》、《紀聞談》、《續本事詩》等小說的考證或輯佚,對重編《說郛》這部大型叢書作僞性質的揭發。三,傳記研究。包括對《南嶽夫人內傳》、《南嶽十八高僧傳》、《鄴侯家傳》、《八仙傳》等傳記的考證。關於傳記的文章大多是我和妻子武麗霞一起討論並撰寫的。每篇論文末尾都標明了最早發表的期刊和時間,而在編入本書時均經過文字修訂。限於本書的容量和書名斷限,我考證《龍城錄》、《開元天寶遺事》以及《瑯嬛記》等五部明代小說是僞典小說的文章,對六十部唐宋小說作了文獻考辨的《兩種文言小說書目補正》及《續》,對敦煌《葉凈能詩》、《敦煌氾氏家傳》的校讀成果,以及剛發表的《蘇軾、蘇轍文傳述論》、《盧瓌抒情集輯考》等都沒有收錄。這是需要向讀者說明的,也期待着讀者的批評。多年來我得到周裕鍇、謝謙、祝尚書、項楚、陳尚君、李劍國等老師的教導、提攜,各種因緣際會造成了我今天的研究格局乃至人生道路、生活理念,這是特別要向老師們表示感謝的。

就當下漢唐小說和傳記研究的現狀來說,文獻研究的基礎工作仍未完成,其內容、類型、體式、演變等也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至於宋代的小說、筆記,更是一片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我近年的研究一方面從小說、傳記之書延伸到文傳、書事、墓誌等帶有敘事成分之文,一方面在時段上從漢唐延伸到宋元,這固然是我學術研究道路的必然,但也使我無法再將精力集中在一朝一代。此外,詩歌研究更是我的“心病”。讀碩和讀博期間,自己雖然從事古小說研究,但上課跟導師周裕鍇老師所學都是詩歌,令我初窺杜甫、蘇黃之堂奧,而後來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對詩歌的愛好進一步被激發,故近年來頗欲逃開有些厭倦的小說研究,嘗試唐宋詩研究。更令人興奮的是,我似乎找到了唐宋詩歌研究和唐宋小說研究的某些結合點,對詩歌和小說的關係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論宋人對代名之使用與創造》算是一個初步的嘗試)。領域的不斷擴大,重心的不斷轉移,認識的不斷深入,使得我原定的某些研究被懸置。尤其是繁瑣的文獻考證,正如子夏所說“雖小道必有可觀”,但是“致遠恐泥”,如果陷溺其中,則如莊子所說:“其於大達亦遠矣。”可是不耐煩作細緻的文獻研究和文本解讀,怎麼能有可靠的理解和深入的認識呢?年歲漸去,未知尚多,“工程”無期。每當我想到這些,不免產生一種無力感和怠惰心。

說上面這些話,是爲回顧自己研究的心路歷程,是想感謝家人和老師,是要呼籲學界同仁關注古小說,同時也是給自己的拖延症找一種說辭吧。 

羅寧

識於西南交大南園

2015年11月23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