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人物传记】红河州的第二位进士,出自开远

【人物传记】红河州的第二位进士,出自开远

2023-05-10 14:56:27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王廷表(1490~1554年),字民望,号钝庵,汉族,阿迷州(今开远市)人,祖籍通海县,明初迁居阿迷州。


王廷表幼时,父亲王颖斌在四川新都县任训导,随父客居新都。王廷表自幼好学,秉性聪颖,酷爱诗文,读书过目能诵。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廷表回滇参加乡试,中举。后赴礼部参加殿试,中二甲,赐进士,任浙江台州府推官,掌审理案件、勘问刑狱之事。王廷表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誉为“青天”。后任刑部主事,秉公执法,广施仁政,禁止滥施断手等酷刑。明嘉靖元年(1522年),任员外郎、郎中等职,后晋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因仗义执言,弹劾总兵贿赂朝中丞相一事,冒犯权要,遭诬陷中伤,被革职罢官。王廷表愤然归乡,闭门不涉公庭,潜心史学、文学研究,著述博采众家之长而独有卓见。王廷表在家乡慷慨捐资建学堂、兴教育,传播文化;疏河道、修水利,造福桑梓。


王廷表一生有《皇统》、《读史删后集》、《读史管见》等著述百余卷,与杨慎合纂《阿迷州志》,为开拓地方古代史志、文学的先驱,是云南士林中颇具影响的“杨门七子”之一。王廷表著述在明末“沙普之乱”及清咸丰“丙辰之厄”中多已流失,仅余《桃川剩集》(诗集)二卷、《郡游十二咏》、《阿迷州迁学记》(碑刻)及五律梅花诗百首传世。


延伸阅读:王廷表与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载,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享年72岁。另据南京丰家骅先生《杨慎评传》推断,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享年75岁。其父杨廷和(石翁)在京为官,正德八年升任首辅(相当于宰相)。


  杨慎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乡试中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高中状元。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又称“大礼案”,违背皇帝朱厚熜欲立生身父为“皇考”的意愿,遭两番廷杖,“毙而复苏”后,被谪戌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三个月后移居安宁,年迈后又寓居昆明“碧峣精舍”。


  王钝庵之父王颖斌为明成化年间贡生,任四川新都教执学训导,与杨升庵父以及五叔杨廷宣交往甚密。杨升庵《王钝庵墓碣铭》说:王钝庵“随父宦新都,受业于吾叔龙崖先生廷宣,而慎与弟惇得缔交焉。”就是说,杨慎、杨惇与王廷表同拜杨廷宣为师,成为同窗好友,而且亲如兄弟。


  事实上,王廷表与杨升庵的友谊,确实比亲兄弟还亲。杨慎谪滇后,王颖斌曾命儿子王廷表先后6次将杨慎迎到开远,并建状元馆让其居住。杨慎曾说:“凡六往返,迎慎于迷,建状元馆居慎者数月。”(《王钝庵墓碣铭》)王颖斌《状元馆记》也载:“甲午年予命儿廷表迓至家,相见甚欢,即为予树恩荣坊,予于坊内为馆,居之日,与儿廷表读书,多所著作。”


  杨升庵每次到开远,都要收徒讲学,传播文化,培育士子,与王钝庵诗酒酬唱,或考究历史,游历山水,为著书立说收集资料。在浏览“阿迷八景”时,两人还达成共识,合编一部《阿迷州志》。经过多年的准备,精心选材,至王钝庵去世前,志书已大部分定稿,后来,经王钝庵的学生、阿迷贡生杨绍庵续修,开远历史上第一部《阿迷州志》终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前完成。然而,不幸的是,六十余年后的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清顺治四年(1647年)的十余年间,阿迷(开远)先后发生了“普酋之乱”“沙定洲乱滇”、大西军入滇等动乱,州志被毁,“欲求古文只字于荒烟断碣中,杳无可得。”值得庆幸的是,清康熙《阿迷州志》留下了一段文字:“迷旧志创于王钝庵、杨升庵二先生,而绍庵杨公继修之。当明之中盛,声教扬扢,不遐遗焉。诸先生身任纂修之责,鼓吹休明,以故阿虽僻远,获与中邦比肩。”给予三“庵”编纂的《阿迷州志》高度的评价。王钝庵、杨升庵著作颇丰,在开远口碑载道。廷表“谈经不主一家,参汉人注疏、宋人议论,纂成数十百卷,皆有卓见。其《皇统》及《钝庵读史》最有发明。”(《王钝庵墓碣铭》)杨慎著作更多,涉及面极广,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王、杨二人在开远还做了一件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令中国诗坛倍感惊讶的事。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一个冬夜,王廷表、杨升庵在状元馆围炉而坐,诗酒唱和,正吟咏间,一阵寒风破窗而入,风中梅花香气扑鼻。二人大喜,不觉诗思泉涌,当即商定,以梅花为题,王廷表专攻五言,杨慎专攻七言,且以第一首之韵为韵,无论作诗多少,一韵到底。很快,王廷表第一首《未开梅》一挥而就,诗曰:“蕊珠既累累,苞玉尚枝枝。一树已藏意,千颗欲放诗。有禽窥淡影,无蝶梦香姿。非畏寒威重,留春将待时。”几乎同时,杨慎的《早梅》也见诸华笺,诗曰:“逢逢羯鼓聒花神,一夜罗浮识面真。才放南枝四五朵,已招东阁两三人。酒思吞海添新蕊,诗欲升天脱旧尘。珍重初阳从汝得,融和独领万家春。”就这样,两人边饮酒边作诗边相互点评,到东方破晓,停笔一数,每人正好赋得梅花诗百首。而且,王钝庵百首五言律诗,押的都是“平水韵·四支”韵中的“枝、诗、姿、时”四个字;杨升庵的百首七言律诗,用的都是“平水韵·十一真”部中的“神、真、人、尘、春”五个字。


  钝庵、升庵先后去世后,两百首梅花诗经相互传抄,散失于民间,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开远人万墉如、万中山兄弟俩才将诗稿收齐,请腾冲李根源、石屏袁丕佑、宣威缪尔舒、季安叙写序,赵宗瀚、于乃义题词,石屏丁兆冠题写书名《明杨升庵王钝庵先生梅花唱咏百首》,自费铅印于大中印刷厂。2007年,开远市委、市政府又经整理、校订,题书名《双百梅花诗》,由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人一夜间吟梅花诗百首,查遍三坟五典,都无先例。千古绝唱,大放异彩,可圈可点、可钦可慕、可喜可贺!

长按上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可免费关注我们,接收更多精彩!

如果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帮忙分享给更多朋友,谢谢!


人文红河

于细微处感知我们的态度

微信 hhrb_rw

邮箱 rw@hh.cn

Q 群 426533568


编辑/大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