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孔子与哲学

孔子与哲学

2023-05-10 14:56:27

第三十一章:五行之五元论

五元论是从二元论、三元论中演绎出来,是对阴阳和阴阳动态平衡点以及静态和动态的具体扩充,成为了古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思维方法。

关于“五”的概念,在《易经·系辞上》中有这样的论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段话是说天为五个奇数,易例奇数为阳;地为五个偶数,易例偶为阴。但《易经》中只提出了五的数字概念和阴阳的关系,并没有展开论述。不过,在坤卦中又提出“黄裳元吉”,所谓黄即指土色,土色就是中和之黄色。说明《易经》中已经有了五行的影子。

到了汉代的郑玄就以五行学说解释《易经》中的象和数,他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建构起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且该时空间架又有了数的规定性。汉代的京房易学又提出了五行生克说。到了宋代,五行生克说就走向了完善。

最早出现五行概念的是《尚书·大禹谟》,但此文中的金木水火土还是五种具体的物质,并没有抽象为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到了《尚书·洪范》一文中,这五行的概念就开始抽象化了:“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中的“大禹谟”是夏朝的文章,那时的五行是为物质,可视为“个别”或“具体”;《尚书》中的“洪范”是周文王时期的文章,此时的五行就代表一类事物了,可视为“一般”或“抽象”。那么五行的演变就有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了。

到了《黄帝内经》,五行简直就成了一种思维公式了。公式是抽象的,一般的,但公式的应用,又须回到具体和个别。例如上面引言“洪范”中所说“土曰润下”的“下”除了指上下的下,还可以指北方;“火曰炎上”的“上”除了指上下的上,还可以指南方;木指东方,也可以称“左”;金指西方,也可以称“右”;。 

如此说来,五行可以指代方位。上面引文中所说的“咸”“苦”“酸”“辛”“甘”也是从五行上演绎而来,称作“五味”。

如果说五行是一种抽象和一般,那么“五方”“五味”就是一种具体和个别。这样由抽象到具体,或者由个别到一般,就构成了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的根本特点,就是“五”这一数字。

古人五行中“五”这一数字,在现代人看起来,就是一个要么荒唐,要么神秘的数字。但当我们将这一数字回归到阴阳上来,其实既不荒唐又不神秘。例如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行是对阴阳的具体扩充,与季节挂钩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木为春,火为夏,土为长夏,金为秋,水为冬。这样具体的理解则为:春为阴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长夏应为阳中之中阳,但古人一般看作“至阴”。秋为阳中之少阴,冬为阴中之太阴。

(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

这样说来,一年不就分为五季了吗?确实,按照五行分,还真应该将一年分为五季。五行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不同时间、空间、性质而决定的,因为自然节律和大气环流的变化,都起源于地球的运动,假如地球不动,便没有年、月、日、时的周期概念,也没有春夏秋冬的四时之分。

在古代,五行是利用北极星斗柄指向来测定的,因为北极居中不动,坐镇天极(北极星的位置在地轴延长线方向,永远指向北方),北斗星座一年围绕北极运转一周。所以古人根据斗柄位置的转移来推定时令季节和气候变化,从而分阴阳(自壁宿以次而南为阳,自轸宿以次而北为阴),建立四时(根据斗柄指向的位置而分春夏秋冬),均五行(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平均分配五气所主的时间,每气各主七十三度零五刻),移节度(按二十四节气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依次运转)定诸纪(确立八纪、四立、二分、二至),凡此诸等,都是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的。而五季的来历则为:

由于一年中,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十五度为一个节气,相当于十五日。古圣将一年分为五季,因为每季七十三日有零,即每年从大寒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温和,属风气主令;从春分后十三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炎热,属火气主令;从芒种后十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潮湿,属湿气主令;从处暑后七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干燥凉爽,属燥气主令;从立冬后四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寒冷,属寒气主令。这样,一年就分为了五季。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五行的机理,然后我们再以五行和五味的关系为例来与养生挂钩,进行论述。

五行与五味的关系为: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为:酸走肝,苦走心,甘走脾,辛走肺,咸走肾。两种关系综合起来则为:木生酸,酸走肝;火生苦,苦走心;土生甘,甘走脾;金生辛,辛走肺;水生咸,咸走肾。五行之间的本质特点是相生相克。从相生的一面看则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替代成五脏则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替代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则为:酸生心,苦生脾,甘生肺,辛生肾,咸生肝。

从相克的一面看则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替换为五脏则为: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替换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为:酸克脾(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唇竭)。甘克肾(味过于甘,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股疼),咸克心(味过于咸,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苦克肺(味过于苦,皮槁而毛拔),辛克肝(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筋急而爪枯)。

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治热用寒,治寒用热;治温用凉,治凉用温;治湿用燥,治燥用湿的道理。寒热温凉燥与五行的关系为:木为温,火为热,土为湿,金为凉(燥),水为寒。与五脏替代则为:肝温、心热、脾湿、肺燥、肾寒。

   但凡用寒性药及食物当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及食物避开热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及食物,避开风气主令之时,用燥(凉)药及食物,避开燥气主令之时,用湿性药及食物避开湿气主令之时。这样,根据五行生克来进食用药,就等于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了。五行知识全面地运用在了古中医学中,脱离了五行知识,我们简直不知古中医学为何物。

综上所述,五行知识是古圣长期观察天象地理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它,而且知道它在哲学上被称作了“五元论”。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