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董竹君:从青楼到红楼走了一个世纪

董竹君:从青楼到红楼走了一个世纪

2023-05-10 14:56:27

1900年正月初五,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屋,父母给她取名“毛媛”,父亲是个黄包车夫,母亲李氏给富人家当“娘姨”佣人。董竹君13岁那年,被父亲迫于生计以300大洋卖给长三堂子卖唱谋生,以三年为期。

1915年,15岁的董竹君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么在堂子里迎来送往,继续当她的红牌姑娘,等着某个豪阔的客人一掷千金来购买她的初夜权;要么就趁着还没失身之前,赶紧为自己觅一个良婿。她已经在堂子里当了两年的“清倌人”,卖艺不卖身。长得好,歌喉也出众,在堂子里倒没有吃过太多苦,老鸨精心培育着她,只等着她长大后能成为一棵摇钱树。


随着时间的流逝,董竹君越发出落得俏丽,心里的焦虑也日益加重,她必须赶在还没有接客之前觅一个可托付之人。因为从来不笑,她得了一个“冷西施”的外号,冷艳并没有赶走追逐她的客人,反而让她更加受欢迎了。

她的石榴裙下拜倒着两类人:一类是偎红倚翠的公子哥儿,一类是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毫无疑问,对于小姑娘来说,革命青年远比公子哥儿更有吸引力。因为革命这个词,意味着青春、热血、一个崭新的世界。

她在这些革命青年中一眼相中了夏之时。夏之时生得高大英俊,早年在日本留过学,喜欢纵论国家大事,这些给他镀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金边,也闪到了董竹君的眼里。两个热血男女凑在一起,不谈风月,只论革命,她渐渐拿他当心目中的英雄。

除了有双慧眼外,她还胆识过人。夏之时豪放多金,赎出她本来不是问题,可是董竹君不愿意,觉得这样就落了下风,日后会被人轻贱。经过深思熟虑,她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明媒正娶,不做小老婆;

第二,婚后送她到日本求学,将来从日本回来后,组织一个好的家庭,她管家务,夏管国家大事;

第三,不要别人赎她,她要自己跳出火坑。

这就是典型的董竹君做派,绝不露出轻浮和攀援的姿态。说到做到,她在堂子里开始装病推客,瞒过了精明的老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她把身上所戴的首饰全部除了下来,也许在她看来,那些首饰代表着过往,除下它们,就是和黑暗的过往挥别。她逃出了长三堂子,跑向了夏之时的居所,奔向了她一个全新的世界

她果真迎来了新生,夏之时待她还是不错的,送她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念书,让她和朋友们交际应酬。夏之时还请来一位四川人夏斧教她读书认字,就是这位夏老师,给她取了个名字叫“董篁”,字“竹君”。自此,董毛媛就成了董竹君。

可惜,夏之时并不需要一个竹子一般坚韧的妻子,他想要的,只是一株习惯于攀援的凌霄花,以依附的姿态和艳丽的花容,来装饰他的英雄梦。他的疑心病和大男人主义时不时发作。董竹君每每听到随风传来的凄风苦雨般的箫声,必倚窗久久出神。夏之时怀疑她跟哪位未曾谋面的小伙子有染,经常大声喝斥,有时候把话说得特别难听。

他有事回四川,临行前,给了董竹君一把枪,叫她防贼。若是做了对不起他的事,则用它。他还急召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到日本陪二嫂读书,用意无非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以免她获得自由就红杏出墙。

这种被爱的方式让董竹君感到窒息,回忆起这段经历,她在自传中写道:“我从窗前回过身来,正对着穿衣镜,镜中一位少女亭亭玉立,双目炯炯。雪白、细嫩、红润的皮肤多么美呀!但你的神情又多么烦闷不悦呀!你的丈夫并非是理想中的那个多情温柔的英雄,而是一位严厉的师长,君须怜我,我怜君!”

不是英雄也就罢了,最怕的是以英雄自居而偏偏不得志。从日本回国后,夏之时被解除了兵权,一下子像被人抽掉了脊梁,整日沉迷于麻将牌桌,染上了鸦片瘾,还嫌董竹君只给他生女儿。


对于濒危的婚姻,董竹君想过要挽救。她尽心伺候公婆,赢得了一家大小的认可,她还开了一家黄包车公司,后来又办了一间袜厂。她做这一切,除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之外,无外乎是为了能挽回丈夫的心。

但她不知道,这个时候,她的才华对于夏之时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他只想拉着她在沉沦的路上一起下坠,没想到她居然不屈不挠地要追求向上的生活。她越是努力,他就越暴戾,以前那个革命青年,居然将拳头对准了娇弱的妻子。成都时,他曾因不准女儿去读书而向她拔枪;到了上海,有次争吵他甚至抡起菜刀要砍她。

董竹君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曾经宠她爱她的丈夫如何会变成这般模样。夏之时就是看死了她,一个女人,没有家世,没有背景,还拖着四个小女儿,能够走到哪里去呢?鲁迅就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吃准了这点,夏之时轻蔑地对她说:“如果你能带着孩子活下去,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她还是毅然选择了和夏之时离婚,这次出走,比起15岁那年从堂子里逃出来更为冒险,更加决绝,也更加前途莫测。这时她已经29岁了,韶华将逝,还有老父老母和四个女儿要照顾。她不像张幼仪,有显赫的娘家人可依靠,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她这双手。

离婚头几年,她去得最多的就是典当行。当完贵重衣物之后,迫于生计,她把大女儿心爱的大提琴都当了出去,她异常伤感地想,不能这样下去了,一定要让日子好起来。

她的创业之路也并不那么顺利,之前办的黄包车公司和袜厂都不算成功,离婚后办了一家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为了拉投资,还特意跑到菲律宾去招回了一万元股资,结果还没多久,战争爆发,纱管厂毁于纷飞战火中。再加上母亲去世,父亲病重,生活把她逼到了绝路上。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败,董竹君咬紧牙关继续创业,这一次在贵人的指点下,她在上海开办了锦江川菜馆。

为什么叫“锦江”这个名字? 董竹君在自传中说:从字面上讲,锦江两字象征着未来川菜烹饪艺术有如四川锦缎一样著名,并随长江东流入海,远播重洋异国,这些就是我命名餐馆为锦江的动机。

锦江在她的经营下,成了一家文化气息浓厚的川菜馆。红木雕刻的宫灯、意大利雕塑、张大千丛竹画、郎静山摄影、郭沫若书法……都汇聚在这家规模并不大的川菜馆中。最重要的品牌标志,却是绘在碗碟上的竹叶,竹,就是她董竹君的图腾。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属于董竹君的辉煌,终于到了。锦江火了,火得一塌糊涂,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这里品尝了香酥鸭子,连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以及当时南京政府要人和上海军政界人物来吃饭也得等上很久。

董竹君也成了传说中“黑白通吃”的老板娘,为了使锦江的布局更加雅致,她找人搭建了天桥将前后堂连接起来,这在当时属于违章建筑。董竹君果断地先斩后奏,天桥建成后才请杜月笙帮忙。在杜月笙的支持下,锦江扩容成功,名气也更上一层楼。


锦江是董竹君一生事业的高潮,后来她还创办报刊,支持革命,捐出餐馆。她是真的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是靠男人,而是靠自己,她后来一直没有再结过婚。而她的前夫夏之时,却在1951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枪毙。

1997年12月,董竹君在北京走完了自己97年的光阴。生前,郭沫若先生曾多次欲为她代写回忆录,她都以“无可称道”婉拒了。晚年,她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里说:我从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V生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