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郭建英先生谈《瓦格纳与哲学》

郭建英先生谈《瓦格纳与哲学》

2023-05-10 14:56:27


1


           

参与这本《瓦格纳与哲学》的翻译工作,我的本意首先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机会,专心了解瓦格纳的生平与成就,这个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


与我合译的张纯先生和我不同,他对瓦格纳的作品早已熟知,对瓦格纳歌剧的著名演绎有着深入的理解,而且很多年以前就为《留声机》(中文版)翻译过专门论述瓦格纳的文章


我对瓦格纳的作品虽然也早有接触,但是一直对他的生平,甚至对他的作品的先后创作次序不甚了了。我现在知道那真是很大地妨碍了我品味瓦格纳的艺术,让我低估了瓦格纳的地位。

 


2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之一,就是瓦格纳的大部分创作最旺盛时期,与他颠沛流离、作品不被人接受、几度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相重合


,,直到1864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突然出现,开始赞助他为止,历时15年时间。


就在这人生最艰难的阶段,瓦格纳却不断探索艺术理论,发表论文,并且不断推出明显一部更胜一部的乐剧作品。我知道了瓦格纳的本领,就如同他倡导的综合艺术一样,是全方位的。其他歌剧作曲家绝大多数情况是为剧作家撰写的脚本谱写音乐,瓦格纳不同,他的歌剧脚本都是吸取流传已久的神话与民间传说,由他自己剪辑、撰写而成。《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完整脚本写成并发表于1852年至1853年之交,而全剧的音乐创作直至1869年方始告罄,17年间虽然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作曲手法也大为丰富起来,但是脚本文字竟只字未改


▼ 瓦格纳选自《尼伯龙根的指环》


另一方面,瓦格纳又可以先构思音乐,然后才附以情节,这发生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中。瓦格纳剧作的风格多样化也同样令人难以置信:在创作《指环》第三部的同时,他心生乐思,挥之不去,终使他断下决心,中止《指环》创作,全力以赴写作基于这一新生乐思的另一部作品,这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只要稍作对比,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因两剧音乐的差异而震惊。


但是这还不算,完成《特里斯坦》之后,瓦格纳接下去的杰作是《纽伦堡的名歌手》,虽然其中仍纵贯世事艰辛的暗流,但是《名歌手》音乐的光亮夺目,一扫《特里斯坦》音乐的密布阴霾。瓦格纳重拾《指环》创作是在完成《名歌手》之后,而在完成《指环》全剧之后,他才动手创作并完成了一生最后的作品《帕西法尔》。读者定会想到这最后一部作品的风格又有独创,但即便思想有所准备,初听《帕西法尔》,每个人都不会相信这是出自“熟知的”瓦格纳之手。当然自不待说《特里斯坦》首开音乐向无调性发展的先河一事,早已是有口皆碑。


▼ 瓦格纳选自《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与这次的翻译,精读此书,搜索其他辅助资料,终于让我对瓦格纳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评价,他在我心目中成为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并肩而立的音乐巨人,对音乐并且对艺术哲学作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如果再多说一句,那就是崇尚前三位伟人总是难免怀旧的意味,而崇尚瓦格纳才更反映前瞻的意识



3


              

以上这些,通过其他途径研习瓦格纳,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而眼前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瓦格纳接受哲学思潮的影响、展示瓦格纳如何在一生中彻底转换世界观,在后期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融汇了他后来接受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叔本华的思想。


有关这方面的叙述,这本书有着很多让人醒目的亮点。例如本书作者通过瓦格纳在书信与自传中的表述,找出证明,将《特里斯坦》的自始至终毫不间断的音乐发展,与叔本华对于音乐本性的论述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特里斯坦》中表达的对白昼的怨恨和对黑夜的渴求,也被作者证明与叔本华的思想相一致。


作者还花费笔墨介绍《特里斯坦》在哪些地方与叔本华表现出不一致,例如瓦格纳描写出的一对情人只有在生命之后才能永久合为一体,还有他认为也能让人获得救赎。


作者以此来证明瓦格纳对于叔本华的理解也是一个过程,因为只有看到了《名歌手》和《帕西法尔》中体现的思想,才能看出瓦格纳纠正了哪些看法。用叔本华哲学来解读瓦格纳,经过作者这样全面的论述,显得完全是顺理成章。



4


              

然而我和张纯先生只是译者,我们尽力要做到的是忠实地转达作者的原意。我们两人都不是瓦格纳的专门研究者,也不是哲学史工作者,对于书中有充分论据的观点我们当然信以为真,但是也留意到书中有不少论述并不具有同样的说服力。对这类东西我们就不能贸然同意,而愿意将来有机会通过不同渠道再做探讨。


举例来说,《瓦格纳与哲学》这本书在讨论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两人关系破裂主要起因于个人恩怨。虽然这本书不断突出尼采在瓦格纳辞世以后多年仍然不断在批判瓦格纳的题目上做文章,但叙述均为反面,完全回避探讨瓦格纳对后来尼采哲学的形成有任何的关联与影响。这本书对此的叙述涉及耸人听闻,读后不得不令人发问:这难道就是历史真相?在反犹成分是否出现在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这一问题上,本书作者的论断也显得过于简单武断,仅是一句话:完全没有。



,到了有明显过激反犹言论的瓦格纳身上,却做到了让反犹思想完全不渗透到其创作之中?如果没有更详尽的证据,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我们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一直会持存疑的态度,再找支持证据,不作人云亦云。


这本书在论述中引用了不少原文文献,其中包括恩格斯的论述、瓦格纳的歌剧脚本与自传、叔本华与尼采的大段文章,等等。研习这些文献已有的中文翻译,让我们两人得到极大的收益。凡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已有中文译文,我们都忠实照录;凡遇到这样的译文衔接之处,我们都感到自己功力不逮、译笔相形见绌。


我们特别感谢北京斯坦威图书公司的总裁申明先生发现此书,为翻译立项,尽一切努力安排出版我们也特别感谢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瓦格纳研究家刘雪枫先生鼓励后学,创造机会并推动并无很多翻译经验的我们二人完成此项工作。那我们就不揣冒昧,以此来给读者的音乐欣赏,也对国内的瓦格纳研究,奉上一点点微薄之力。




长按扫描二维码购买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在黑森林和莱茵河追寻德国歌剧的足迹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页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