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法国新浪潮,被“青春的三段回忆”复活了

法国新浪潮,被“青春的三段回忆”复活了

2023-05-10 14:56:27

落选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却在今年法国电影学院凯撒奖以 11 项提名成为领跑者,《青春的三段回忆》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植根于法国新浪潮的时代精神,青春在导演德普勒钦的镜头中洋溢着知识分子的情调,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影子,悄然凝视。



在法国中生代导演中,阿诺 · 德普勒钦的风格和水准最为稳定,他关注的现实主题也贴近法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青春的三段回忆》是德普勒钦对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回顾,主人公保罗在追寻记忆里的家庭悲剧、、爱情牵绊,满是真挚的细节,让这部影片带有了浓浓的自传体味道(呼贝市正是导演的故乡)。


但导演显然不满足于情怀上的感伤,他需要的是站在时间角度的总结,哪怕用哲学和文学化的词句,来解释并没有那么高尚的举动,批判与自欺欺人并存,正是法国知识阶层最爱的“反省”。虽说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可影片的篇幅并不均衡,第一段关于母亲的悲剧最短,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三兄妹,家庭成员独特的关系,影响着保罗之后对女性的态度,既有敏感的疏离,又有恋母式的寄托。第二段则几乎成了犯罪惊悚片,回国的保罗终于向官员透露出内心的大秘密:曾在明斯特帮助犹太人逃亡以色列。导演改用清冷的色调,紧张的节奏,。



这次《丁丁历险记》式的勇敢结果,是为保罗创造了一个“孪生兄弟”,对于人到中年依然孤独的他来说,是拥有了第二生命的遐想。而爱情,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最后一段保罗与埃斯特的离合,也是片中最具新浪潮风骨的篇章。年轻男女间的热恋和等待,用文字与肉体传递的思念、茫然、失落……乃至于愤怒,愈浓烈也愈疏远,仿佛飘荡着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影子,悄然凝视。身为人类学家的保罗,在外漂泊多年仍放心不下的,是对埃斯特的情感亏欠、冷漠和背叛。所以当他在剧场偶遇已婚的好友时,才会无法控制地迸发出愤怒的指责。这指责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击穿了影片在前两个小时积攒的情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埋藏的幸福与不幸,永远都会缠绕着我们。



优雅的法式情节在影片中依然是加分项,浪漫和含蓄的台词秉承着法国传统青春爱情片的基调


从这一个层面上看,德普勒钦对于新浪潮的继承和颂扬,并不输给《电影手册》的直接继任者,阿萨亚斯(张曼玉前夫)等人。上个月雅克 · 里维特去世的新闻,提醒世人“手册一代”已归入历史,特吕弗、夏布洛尔,以及雷奈等人的纷纷离去,仅剩下一个戈达尔,还在桀骜不驯地“向时代挑衅”。


新浪潮本就是通过叛逆的青年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手册派”中特吕弗和早期的戈达尔与德普勒钦最为相近,父子的不睦导致了离家远行,我们在《青春》中看到标志性的跳接手法、对白和剪辑,都是对前辈的致敬,尤其是小情侣在床上读起希腊诗歌,肆意探讨柏拉图的哲学话题,更是把观众带回到了 1960 年代。当然比起影评人出身的特吕弗,德普勒钦在技术层面更为专业,以摄影师出道的他,除自编自导之外,在画面上也格外敏感。片中的街区、铁塔和月台等场景,色调和构图赏心悦目,更加符合当下青春片的明快质感。在时代背景上,德普勒钦也流露出了书写“史诗”的野心,不仅让保罗前往苏联时期的明斯特,还用电视新闻穿插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贝宁籍老教授的离世,也象征着殖民时代的落幕。




《青春的三段回忆》未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被认为是去年法国影坛的一大憾事,与德普勒钦同病相怜的还有金棕榈得主阿比察邦和河赖直美,。所幸《青春》终未因偏见埋没,被“导演双周单元”捡漏后,正式上映时颇受好评,学院投票的凯撒奖更是给予了足够重视——11 项提名领跑,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剪辑和摄影等重要奖项。表演类提名则属于两个新人,饰演年轻保罗的刚旦 · 多梅尔和埃斯特的露 · 罗伊-勒科奈特,本色出演唤起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至于马修 · 阿马利克,已经 3 座凯撒在手的他,出演德普勒钦作品更像是种无需理由的责任。从 1996 年《我的性生活》的“最佳新人奖”到《王与后》的“最佳男主角”,导演前后 7 部作品中都有阿马利克的身影,简直是离不开的“男缪斯”。阿马利克在《青春》中不仅担任旁白的回忆者,更主动打破记忆的真实性,让不同时空的人直接对话,这已经超越了青春片的范畴,最后的10分钟高潮,注定是对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宣判,把无法弥补的忏悔,定格在青春里最美的一刻。

撰文:J调de华丽

责任编辑:周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