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听《腾讯传》、《周鸿祎自传》有感(之三):创业领导者的权威与创业团队团结之难(上篇)

听《腾讯传》、《周鸿祎自传》有感(之三):创业领导者的权威与创业团队团结之难(上篇)

2023-05-10 14:56:27

吴晓波的这本《腾讯传》的优点是专注于讲事实,分析不多,但既然他其实弱于分析(没有掌握真正的经济学理论,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反而是“扬长避短”的正确选择,是优点而不是缺点。

 

但《腾讯传》最大的缺点,也就是让我最感失望之处,是我听完了整本书,还是没有听到最有价值的“内幕”,即腾讯的创业团队(不是产品)是怎么能成功的。显然,吴晓波对腾讯创业团队的采访并没能挖到“干货”。原因可能是腾讯创业团队守口如瓶,只向吴晓波提供些类似于花边趣闻的无关紧要的外围信息,真正的核心信息作为“商业秘密”根本没透露出来。也有可能是吴晓波个人的采访能力所限,问题设计得不好,未能巧妙地引导创业团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爆料”。相比之下,《周鸿祎自传》虽然也看得出周鸿祎在一些于己不利的关键部分遮遮掩掩,事实只说一半,但还是可以说此书关于创业是“干货满满”的,对于有意投身于创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的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值得细看,并且以此为契机自己再去挖更多更细节的事实。

 

关于创业团队,有两个互相联系、但并不完全一样的困难:其一,领导者的权威如何确立。其二,如何维持创业团队的团结。

 

早在听这部《腾讯传》之前,我就已经有一个深深的疑问:马化腾的权威是怎么来的?听了此书之后,我没得到任何答案,反而更加迷惑了。据此书对马化腾青少年时期的描写,他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人。论技术,显然他不如张志东。但大量的IT企业的创业案例显示,这一点完全不重要,固然有微软的盖茨那样的技术牛人充当创业团队的领导者,但也有乔布斯、马云那样对技术并不内行的领导者。马化腾在腾讯里显然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他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特质是以QQ为首的腾讯公司产品大获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产品经理为什么就能成为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呢?除了会做产品之外,还得有领导气质才行吧?可马化腾这人看来看去都不像有领导气质的出挑人物。他读书时,中学老师对他无甚印象(一个普通安静的乖学生);大学期间从来没担任任何社团组织的职务(甚至没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出来工作先给别人公司做打工仔,同事对他也是没有任何特别的印象;已经创办了腾讯之后,出外谈生意时人家也是把他的跟班当成老板,把他这老板当成跟班,因为跟班的派头比他还更大,更像手握最终拍板大权的老板;有一次到美国出差,去领事馆与签证官面谈时,他的表现也因乏善足陈而被刷了,幸好他的跟班对着签证官侃侃而谈腾讯公司的未来前景是多么的光明远大,说得签证官“芳心大动”,以为他是老板,结果他说“我不是老板,我的老板刚刚被你刷了”,于是签证官把马化腾叫回来,把原来拒签的决定改为批准……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马化腾是怎么能从一开始就成为腾讯的创业团队的领导者,仅仅是因为他家比较富裕,出资额中他占的比例最大,于是其他创业者就服他啦?这个理由太单薄,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可《腾讯传》对此提不出什么象样的解释,这就是我最对此书最失望之处。“官大一级压死人”还说得过去,“钱多一些压死人”就实在是难以置信,因为其他创始人可以选择拆伙呀。《周鸿祎自传》里就有这样的案例:周鸿祎最初创业卖的一个产品是杀毒卡,才赚了点小钱,创业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就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周鸿祎只不过是跑跑腿到深圳进货电子元件,到市场上卖出最终产品,可是没有他的技术开发就根本没什么产品可卖,于是要求多分钱,谈不拢就拆伙了。书中提到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乔布斯创业之时。如前所述,乔布斯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甚至可能属于不入流,产品的技术主要由另一个创业者负责。当产品大卖之后,乔布斯与他对半分钱,那人的父母不干了,说这产品主要是由我家儿子开发出来的,你就只是做做销售而已,凭什么不是我们拿大头?乔布斯强硬地回应:你要不就跟我对半分钱;要不把钱全拿去,但我们就拆伙!结果那人是个老实人,劝住了自己的父母,接受了与乔布斯对半分钱的安排。可是周鸿祎没那么幸运,与他合作的技术骨干不肯让步,只能拆伙收场。

 

也就是说,创业团队的领导者的权力,对于创业团队的团结,本身就有莫大的凝聚力。周鸿祎第一次创业失败,他可以归咎于团队中的技术骨干不像乔布斯的团队中的技术骨干那样老实巴交,但也可以说是周鸿祎自己的权威不足。周鸿祎的技术水平其实还算是比较高的,肯定远远高于乔布斯、乃至马化腾在各自的团队中的相对高度,可尽管如此还是被技术骨干威胁成功,可见其权威不足以压服、约束合作者,团队就只能是分崩离析的结局。但领导者的权威是怎么来的呢?互联网企业的创业团队领导者,往往都是很有个性的,而这突出的个性就是领导魅力的来源,从而形成权威。如后来我听另一部互联网编年史式的书《沸腾十五年》,那里提到阿里巴巴,马云的个性就很突出,嘴皮子厉害得不行,众所周知他是怎么一顿说就赶在互联网泡沫爆破的寒冬到来之前拉来了软银孙正义的巨额投资。在那书里还提到,很多人事后提到马云,,幸好他不是……(这里应有“会心一笑”)。《乔布斯传》中说乔布斯有“扭曲现实力场”,仔细想想,?可是马化腾的个人形象完全装不进这些“人设”里去,那他的权威是怎么来的呢?至今仍是个谜。

 

腾讯的创业过程基本上算是非常顺利的,虽然有早期以提供传呼机业务的误入“夕阳行业”的歧途,后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QQ大获成功却一时之间找不到赢利模式而不断消耗公司的资金……这些困难,但跟很多互联网行业、乃至IT业的创业公司相比,这些困难真算得上是微不足道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相比之下,周鸿祎的创业经历坎坷曲折,确实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有参考价值,怪不得周鸿祎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创业导师”,他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比起腾讯要丰富太多了。但通过对比二者,还是能给创业者提供不少“少走弯路”的经验之谈。

 

首先,周鸿祎是还在读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创业,尽管他在学生之中已经算是接触社会最多的“世界仔”(这是一个粤语俗话,指懂得“混江湖”的人),但实际上还是太嫩了,所以反复创业无不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痛定思痛,回到学校先好好读书,出来之后先找个公司打工,积累了人脉与经验之后,再跳出来自己创业。相比之下,马化腾固然是读书时就好好读书,出来后也是先找公司打工,再加上家境富裕,家庭本身就能给他提供很多人脉关系(他姐姐在电信工作,创业团队里就有来自于姐姐的人际关系网介绍来的人),创业的风险就下降不少。人们看美国的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是大学期间就创业,甚至为了赶上时机不惜缀业,于是盲目跟风什么“大学生创业”,那是害死人的。创业本身就风险很高,十个里有九个失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就是信息费用比一般社会人更高,创业风险就更高了。先出来工作,加入自己未来打算创业的同行企业里,通过给人家打工摸清这个行业的市场、渠道等情况之后,这些信息费用的下降是不困难的,只要不是为了抢到可能是稍纵即逝的风口时机(盖茨缀学创业就是这个缘故),何必如此着急赶赴战场冲进去打无准备之战?

 

其次,看腾讯的创业团队构成是非常合理的,可见事先是有所考虑的。腾讯的创始人有很好的互补性,最初他们想到谁谁谁负责技术,谁谁谁负责产品,然后突然发现,少了一个负责市场的,于是马上从电信局挖来一个开拓市场的能力很强的人加入。也就是说,这个创业团队除了马化腾、张志东这两人比较嫩,其余人其实都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很多年,经验丰富,人脉广博,所以虽然一开始致力于开发传呼机业务是方向大错特错的战略,可是凭着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还是能赚到点小钱,为后来养活QQ支撑了一段时间,拖到风投前来驰援,否则早就失血而亡了。相比之下,周鸿祎差不多是单打独斗,缺乏一个团结、强大的团队支持他,他虽然技术不错,市场能力也比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技术员要强,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他的早期创业团队里,他已经算是最会做市场的,于是只能分工去做市场,可是一方面就出现上述技术骨干看不上他做市场的贡献的问题,另一方面他那半吊子的市场能力跟专业人士的水平还是差得太远太远了,市场开拓犯上几次错误就足以把微薄的资金耗光,根本拖不到风投介入救场的时间。也就是说,腾讯在早期的时候虽然也有犯错,但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强,这边的错可以由那边的强弥补一些(当然时间长了还是不行的,但能拖一段时间就给予了企业回旋的余地,可以改错,可以调整)。周鸿祎的早期(指还在做学生时的创业时期)却一旦犯错就直接挂掉,完全没有修正的机会,正因整体太弱了,根本承担不了一点点错误的打击。而在这最早期的时候,是不可能有风投来帮忙的,只能靠创业团队自己熬过去。

 

本来还想引申到阿里巴巴的创业早期是如何稳固创业团队的合作的,但篇幅会太长,就把这部分切成两半,本文为“上篇”,后面再写“下篇”介绍阿里巴巴吧。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