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越牛的人,越爱读书、会读书!看、冯仑、俞敏洪你就懂了

越牛的人,越爱读书、会读书!看、冯仑、俞敏洪你就懂了

2023-05-10 14:56:27


很多活跃在企业一线的大佬们,不乏出身草根的人,他们因读书而改变命运,比如郭广昌、刘强东、潘石屹等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也曾讲如果他不读书,“今天可能就是苏北农村的一个农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船长,其远见卓识、对外界的判断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学习也显得格外重要。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国藩说“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读书有种独特的吸引力。如今企业家们到底在读什么书?他们的读书方法又是什么?岛君做了以下总结。

 



作  者 | 曹雨欣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先讲几个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与他的阅读不无关系。

 

、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爱好是读书和与专家恳谈。。?他回答:是学习和读书。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在书中《海尔:能否重生》也曾提到,,从来不去任何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他从小喜欢的是文学,一心想做记者。

 

,他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坚持天天读书。他平均一周会看两本书以上,一年下来大概要看一百多本书。,至少提及了51本书、7本杂志、1份报纸和1篇文章。若列出一份书单,则有上百项。(文末有彩蛋)

 

冯仑:“山洞”里读经典

 

作为房地产界的思想家、段子手,冯仑之所以能侃侃而谈,与他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

 

“人一出生没有不同,但随着人的状态、相貌、衣着、语言、教育等综合实践,人才开始产生差异,而读书则可以培养大局观”,冯仑这样说。

 

冯仑曾经讲他小时候读书,没有特别亮的灯光,也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就只有放在手头的书。这样的环境对他读书很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非常安静

 

冯仑说他经常碰到一些人,岁数不大,但给人感觉很老旧,因为他们讲出来的词汇,大都是20年前的。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所使用的词汇,反映了他的思想。不经常读书的人,他的词汇会枯竭,思想会停滞。经常读书,而且读紧跟时代的书的人,与他聊天,会觉得他很年轻。

 

冯仑从小喜欢“学先进”,有时看到报纸上有“英雄人物”的事迹,还会写信跟对方交流。这种与优秀人的沟通何尝不是一种等同于,甚至优于读书的方法呢?

俞敏洪: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俞敏洪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也常常写东西、演讲,激情澎湃的金句激励了很多的年轻人。

 

书被俞敏洪视为拥有的最奢侈的东西。曾曲折考进北大,俞敏洪坦言说北大给他留下的最好的两个东西: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精神,和友谊。而获得前者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地阅读。甚至他说到“一个人的读书数量和他的独立精神是可以直接连在一起的”、“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多年的读书让俞敏洪有这样的心得:


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这三者绝对是长远能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读书是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


事实上,新东方的现实版“中国合伙人”徐小平、王强无不都是爱书之人。据说书痴王强的家中收藏了约7万本书。岛君不得不先脑补书房有多大。

 

俞敏洪:年轻人要多读书,这是你成功的最佳途径

 

除了这三个人,企业家中保持大量阅读的人不在少数,黄怒波、宋志平、宁高宁、潘石屹、任正非,他们无不手不释卷。前中粮集团、现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最大的乐趣就是“逛书店买书”,他在《黄金屋》中写道“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喜欢读书的人,坏不到哪儿去。潘石屹则把读书视为观察这个世界与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办法。

企业家都在读什么?

 

大众对企业家的书单总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地,各种大佬私人书单流传出来,受人追捧。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弗兰西斯·培根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类书塑造的人也会有差异。

 

宁高宁家中的藏书里,商业管理的书籍只占20%,其余主要是历史、社会类和文学类。王石则说,那些只读跟工作有关的书籍的人,会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窄。打穿专业、打破界线,进行互联式地学习,非常有必要。

 

岛君参加北京电视台的总裁读书会栏目录制时,发现大佬们读书很杂,他们推荐的书覆盖管理学、历史、、社会、文学等众多领域;不仅有中文书,还有外文书。他们的读书结构更像一个“T”字形,既有见识的广度,又有专业的深度。T形的一横很宽,读书的面要宽;对一些特别感兴趣、专业领域,则可以把书读深一点,这就是T形的一竖。

 

也正是这些多元知识的猎取、多种思想冲击碰撞,这些企业家们在独立思考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成为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关于企业家到底更喜欢读哪类书,岛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经典让人的精神长骨头

 

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好书,这就是经典。经典书籍可以让人的精神长骨头,很多时候奠定了一个人此后的格局。估计很多人在自己老板的办公室的书架上,都见过《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书籍。

 

实际上,经典书涵盖的范围很大,每一个学科都有几本经典书。岛君单独把这项列出来,是想把此类书与快餐书,还有一些杂志等有所区分

 

,他说:“《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兵法》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当然他还格外喜欢读德鲁克的书,甚至有人评价他是“既懂外国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

 

冯仑把自己现在思考问题相对清晰的逻辑思路,归功于当初研究黑格尔哲学,比如“大前提、小前提,最后结论,基本上是训练你的思考。”对一些经典,冯仑认为要下狠劲、死下工夫。尽可能“吃下去”,融化成自己的智慧、生命、思考方式,对人的一生都有受益。

 

还有一些大佬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读书,马云的办公室没有书架,还曾因说过“不读书也挺好的”而受到质疑,但他直言《论语》、《道德经》等书是值得反复看的。


柳传志、王健林、马云谈读书

 

经典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原典。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文书引入中国,中文版一定程度上夹杂了译者的理解,而读原版书则尽可能回归到作者的本意。像杨澜就曾说“很多人都听说过达尔文的大名,但不一定真读过他的原著,其实《论物种的起源》很有可读性,内容丰富,如果不读原著只听二道贩子介绍,是无法获得其中真乐趣的”。

 

2.管理者读管理

 

管理者日常工作中面临大量的管理问题,经管书无疑是他们常读的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日本的大前研一是很多管理者推崇的国外管理大师。尤其是德鲁克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对中国早期的管理者完成了第一次管理学科普工作,、陈春花是这位大师的中国拥趸。

 

在国外管理学方面,。他认为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书,没有谁能像德鲁克写得这么高明。陈春花以其在学术与企业实践中的跨界、多产的著作、研究成果近些年引发国内管理者的关注与推崇。她本人写的《激活个体》、《激活组织》、《管理的常识》都曾给岛君带来诸多启发。巧的是,张与陈两人都格外推崇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

 

冯仑对读管理学的书持有不同的建议,他不主张创业者看太多关于管理的书。他说:


书里的管理理论与现实中的很多情况相悖,满街都是管理人才,却到处都有破产企业。创业主要与人性打交道,要读懂人性,了解人心。创业者最好看那种特别惨烈、对人性有挑战的故事,比如《教父》《古惑仔》,还有上海滩二三十年代的小说,甚至民国丑闻,还有谍战题材等等。这能在他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给予力量。

 

3.读史明智,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可以培养大格局,稳定心性,而经商最主要的是判断大势。历史书则是很好的选择。

 

柳传志喜欢看历史书,他认为历史书能够让他深入思考,他善于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灵感,以史为镜,从而保持清醒,不糊涂,把事情看得更透彻,更明白。

 

冯仑尤其喜欢读历史和哲学,在上大学前,最花精力去读的就是这两类。为什么喜欢读历史?他形容道:“历史是个望远镜,你一看远了,什么妖魔鬼怪都能看清;离得近,妖魔鬼怪看不见。”他还发现,史书很多都是讲人物冲突与权力之争,现在依然适用。

 

4.文学明人性,亦滋养心性

 

企业家面对众多员工,常常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折射,其细腻入微的手法、曲折的情景故事常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对人性的把握对企业管理者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喜欢文学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柳传志喜欢读小说,他说能从中对现实生活有所领悟。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喜欢听评书《水浒传》,后来把整套《水浒》的小人书翻了个遍,以至于能把108将背下来。他觉得这本书对此后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上中学之后,他主要看苏联小说,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类的。后来参军之后,他爱看与军事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小说,像《战争风云》《战争与和平》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很多人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潘石屹也尤为喜欢。路遥的文字给予了他许多力量。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他选择看路遥的书,常常能豁然开朗。他还喜欢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读了好多遍余秋雨的书。

 

而宁高宁喜欢读林语堂、张爱玲、贾平凹。盖茨曾自述,自己喜爱的书多半是非虚构类,《麦田里的守望者》至今仍是他最喜爱的书之一。

 


比尔盖茨分享四个读书的习惯

 

5.王阳明心学、稻盛和夫热

 

岛君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阳明心学、稻盛和夫的学习热潮在企业家中日益高涨。今年的正和岛创变者年会上,设立了王阳明心学专题,场地容纳400余人,座无虚席。致良知四合院、盛和塾也格外受推崇。每年也都有大量的人奔赴龙场、日本现场感悟与学习。

 

据悉致良知四合院线上免费学员已有上万名,在全国27个地区建立了公益性学习小组。而盛和塾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3月,自1983年到现在,盛和塾在日本有64家分塾,在国外有32家分塾,有上万名经营者参加了学习。

 

这些“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方法让企业经营管理者力图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将之运用到的经营实践中,知行合一。

 

除此之外,在谈到读什么书,大佬们还有很多观点。“少读成功学的书,多看自传。成功学的书基本没有实干,而仅是把一些理论串联起来,并教导你模仿就可以成功。实际上每个人是不同的,成功模式也不同。而且,书中的他们真的算成功吗?”李开复如是说。

 

冯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看报纸是从八卦看起,然后看社会新闻,再看财经、房地产,最后看时政。这样看报纸,那些非正规渠道的信息会刺激一个人思考,让思维空间特别开阔,还能扩展知识面。

 

袁岳则认为,常读新书很重要。比如科幻书对人的想象力是有帮助的;知识前沿的书则可以让人站在行业的第一线。

大佬们的读书方法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虽然没有针对企业家群体做过严格的统计,但大佬们的读书之多为公众钦佩。


俞敏洪曾多次讲到他在北大的时候四年读了800本书,工作后年均60-100本。亚洲首富孙正义在生病3年期间读了3000本书 。李开复也曾公开建议每人每年应该读100本书。。

 

读书成为大佬们的一种日常习惯。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但读书不是目的,这些大佬们究竟又是如何读书的?他们有没有独特的读书方法?

 

1.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能将所读所学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读书都是为了管理。读书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放进去。他从管理的角度,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提炼成四个字:“内圣外王”,但在实践中,外王内圣”。“外王”是确定创立世界名牌的目标,再倒逼“内圣”,也就是倒逼个人的学习。,传统时代,可能儒家文化更合适,因为它体现了团队精神。而如今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道德经》更切合实际,像“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这样的道理,对现在的实际指导意义会更大。

 

海尔“供应链无尺度”的理念,来自约瑟夫.派恩等人所著《体验经济》。。

 

,通过研读大师的管理原著,领略前人的管理智慧,将融会贯通的研读心得付诸实际,创新实施了“海尔模式”。

 

任正非对读书的喜爱,也延伸到华为的管理中。比如华为员工中有一个“3+1”计划:“3”是爱上一项运动、交一个朋友、有一项爱好,“1”是周末读一本好书。

 

2.碎片化阅读

 

大佬们每年繁忙工作之外,还能保持大量的阅读,这来自于他们的碎片化时间阅读。

 

宁高宁在两个地方读书时间最多,一个是厕所里,一个是飞机上。飞机晚点却是宁高宁的幸福时光:“一晚点我就想,我也没有办法,这些时间就全是我的了。非常享受。”

 

坐飞机、坐汽车是俞敏洪读书的时间。他说自己从小到大,坐汽车没有晕过车,在特别颠簸的时候都可以用电脑工作。在汽车上看书、看视频,用电脑十个小时,就感觉跟在办公室一样。

 

3.快速阅读

 

袁岳曾算过一笔账,要实现古人常讲的读万卷书,一个人至少要三天读一本。他认为用一个月的长时间读书跟用一天半读书的效果是一样的,主张快读书一目十行,先看序言目录,甚至只是书名,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对于许多书来说,这样做就足够了,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试想下如果你有几千本书的见识和你只有几百本书的见识相比,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很不同。”

 

据说一本400页的书,任正非在飞机上5-6小时就能读完,而且还能快速能抓住书中要点。

 

,一般的书都是二八开,20%是非常核心的东西,80%是为了描述核心而产生的,只要你抓住那20%的要点,就抓住了这本书的核心意思。他读书的时候,都会先快速地把书浏览一遍,然后挑选有兴趣的章节进行细读。

 

4.读书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读书既要快,讲求效率的同时,一些企业家也选择了慢读书,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俞敏洪读书坚持做笔记,平时读书有意无意会写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他的这种勤奋也能给他平时的思考和讲课补充营养。

 

冯仑读书不可谓不刻苦,他经常读到半夜,使劲读,反复看。因为喜欢《史记》《汉书》,不懂文言文,他就使劲钻研,把句法反复弄懂。据他说,多年前在西安还买不到《史记》,他甚至想要抄一套,后来托人从天津买到。

 

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岛君还有一个发现,一些爱读书的大佬们也尤其喜欢写作,比如俞敏洪、冯仑、袁岳。他们通过写博客、写微信公号分享自己的见识、心得,而这进一步促使他们思考,加深对书、对某个观点的的理解。很多看完书就忘、认为没有太多价值的人倒可以试试内容输出导向的方式。

结语

 

阅读让人走得更远。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也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亦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提醒。

 

读过的好书,是我们在心里种下的一颗颗种子。即使当前的一段时间里,它尚没有发芽、结果,但它在悄悄地和我们产生某种链接。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它给我们呈现出更多的惊喜。


这些大佬们如今身价不菲,还在如此认真坚持阅读,那我们呢?

 

部分参考资料:


向企业家讨教读书方法|王石、潘石屹们是怎么读书的(今日头条)

:我的读书方法(《经济观察报》)

冯仑:小时候,我在山洞里读经典(冯仑风马牛)

本文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附岛君在海尔游学时,:



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做这件事



文 | 李源

李源,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故事。


我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85后最贵的说书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罗辑思维最早的知识策划人、读书怪才......


老实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家叫我“读书人李源”,因为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很多朋友都问我:你是怎么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


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三次重大的经历,而这三次经历彻底地改变了我的命运。



不止读书,天底下的事都有套路


读初中时,。


没有背景的我,一直被分在最后一排。因为个头不高,还坐在最后一排,老师的字一旦写得稍微偏小一点,我就完全看不见字迹了。


时间一长,好几门课都被落下了,考试也只能全凭运气。所以,整个初中时期,我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中考也没有考好,成绩出来后,为了跳脱当下的痛苦和挫折,我躲到了乡下去看书。

或许,人生最好的安慰剂就是读书。阅读别人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痛苦和失败无处不在,而我的痛苦并不特殊,甚至不值得一提。


翻看清史时,读到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全歼明军之时,他说:“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句话让我忽然恍然大悟,立即做了一个决定:


接下来的三年,我要把全部的精力先用在两个学科上,直到那两个学科彻底学好了之后,再来攻克其他学科。


▲高中时期


高一那年我被分进了一个理科班,我和第一排的哥们打好招呼:历史课和地理课,让我坐他的前排位置,他可以去我的后排玩耍。


那个时候,大家普遍不重视历史和地理,班上除了我基本没人听课,最后老师干脆只对着我一个人讲。


历史和地理成绩上来了以后,我终于有了一点成就感。


接下来的一年多,当我把数学和语文也彻底学好之后,老师们才发现这个家伙好像再也没出过班上前三名。


临近高考前,为了让自己状态尽可能地放松,我晚上一般都在滑冰、谈恋爱、读二十四史,还刷完了那一年热播的几乎所有电视剧。


直到现在,高三也还是我记忆中压力最小的一年。能这样按照自己的节奏度过高中时代,其实最感谢我的父亲。


父亲是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小时候无意间对我说,学好化学就一条:你把元素周期表,横着背熟,再竖着背熟


这句话后来真就起到了大作用。我只用了三个月,就把两年的化学知识全都运用自如了。


天底下的事情,找到罩门就是最好的开始。



来北京的十年里,认识了不少昔日的学霸,发现他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法早被人总结好了,只不过我那时候无知,误打误撞走对了路。


这个方法叫二八法则:先投入20%的时间,快速掌握一门课程最重要的20%,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拿下80%。这样同样的100%的时间,就可以被分成五份,你的效率也会比别人高出四倍。


后来,我把这罩门换了个新的名字,心法,因为它让我想起了令狐冲的一门武功:独孤九剑。


这门功夫没有招式,只有九种打破别人招式的方法,任对方师出何派,练就哪门武功,我只需要掌握刀法、剑法、枪法、指法的心法,就足够见招拆招,直击要害。


高效学习,学的不是书和知识点,而是人


大三那一年,我既要准备出国,又要准备论文,时间少得像乞丐碗里的钞票。


但我发现,在课堂,老师不厌其烦地在讲知识,纠缠在那80%里面。


而我想要找寻一种知识管理的方法,于是我就开始遍访名师,在一个研讨班上,我认识了H教授。


▲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该教授是当今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H教授是美国的超级教授,他有一种大多数中国教授不太用的教学方法。


他时间很宝贵,只能带着我们读10本书,但是他承诺要用这10本书和10个星期的时间,帮我们打开10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大门。


但就这个想法,就足够吸引我了,因为我尝过这种方法的甜头,但我依旧存疑,因为毕竟隔行如隔山,怎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本事?


那一次,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经过半年的魔鬼训练之后,我终于悟出来这位得道高人的要领了。


H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树状的,它不是一个个问题组成的,而是一代代人积累出来的。


所以,高效学习,你学的不是书,也不是知识点,而是人



树的根部是创始人和他最重要的2-3个弟子。树干是这个专业在长期积累过程中要完成的使命。树枝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各个流派、分支专业。


想要进入一个领域,先要把根部扎稳,反复精读开山祖师2-3个人的书,把笔记写到烂,甚至能背下来最好。


接下来你要和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了解清楚树干的使命,看看他们每天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吵的面红耳赤。搞清楚以后,你差不多就可以掌握这个学科最核心的20%了。


这个方法不难,无非是精读书和多参加讨论会,更让我惊讶的是怎么掌握树枝。



树枝纷繁复杂,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演变,可能已经子孙遍地了。就像今天的经济学,可能分支学科就能列成一本书,这该怎么办?


他的方法是,这些树枝其实都是在争论中延伸出来的。


天底下的争论永远是一群人相信集体的力量,另一群人相信个人的智慧。他们的理论、方法、证据,都是在围绕着这两个点在做延伸,目的是说服对方。


如果你从这两个原点出发去读书,效率会提升到让自己都惊住的程度。



这种方法的确醍醐灌顶,而且它带给我的绝不只是读书的速度、思考问题的效率和满满一箱的研究计划和读书笔记。


更重要的是,当我在进入职场之后,这个方法为我提供了一种快速学习的能力。


现在我在工作之余,每年还会自学两到三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营销、沟通、自我管理,依然使用的是这个方法。


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教材,只选择行业里一到两位最顶级的专家,读他们的书、买他们的课、预约电话咨询,甚至请吃饭。这个过程,我不仅学到了真本事,还交了很多朋友。


这种方法,让我想起了令狐冲的另一门武功:


当我们掌握了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吸取行业最顶级专家的内力为我所用,迅速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力。



这样读书,我的增值速度提升了10倍


在罗辑思维的时光,是我第三段最重要的经历,那一年我还没毕业。


最开始也没想太多,只是想把堆了一箱的读书笔记和研究计划变成节目,顺带赚点钱。


那时候真的很穷,翻译书赚的那点稿费满打满算还不够买个手机。


接下来,我就在那个只有一台佳能5D3摄像机、一张桌子和一个泥塑小和尚的空间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做节目的过程枯燥、重复,但是却无法阻挡镜头前,这个男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


与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老师


我们每一次聊这一期要讲的人物,罗老师都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中提炼观点,再和要讲的人物相互印证。


我们在书籍里苦苦寻找的答案,竟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罗老师的方法让我大开眼界。


时间久了,我意识到这大概就是书上说的人情练达即文章。


而所谓人情练达,就是把那些不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得来的智慧用在理解人生上,再把人生中积累的智慧提炼成心法,变成一种能够为我们在具体生活中所用的生活指南。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或许,我们只有从那些伟大人格的全世界路过,才能遍寻一些蛛丝马迹。



我在中学时代读完了24史的人物传记。


那时候想法简单,希望读几个好故事,顺带练练古汉语。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这些故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甚至换个人名都行。


直到去年春节,我又把《三国志》重读了一遍,这才发现:


传记里面最精华的是传主人生中的细节,可能只有一句描写,或是一段对话。但这些细节里却蕴含了无穷的深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就因为这一个细节,会被人牢牢记住,并且还能受益无穷。


每个不平凡的人都是一本书,他们的人生细节可以教给我们的远胜过遍读多少方法书。


后来我就养成一个习惯,读人物,先找到他们所有的传记,再精读里面的细节,尤其是他们在二十几岁时的人生细节。


我发现,塑造了他们一生的正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提炼心法,精读细节,学会从不平凡的生命中提取智慧,这是我未来长久要坚持做下去的事业。


今年,我和十点课堂共同制作了《解读24部名人传记,收获最宝贵的人生经验》音频课,剖析智者事业与情的得失,提炼方法,让你持续地效仿、学习、积累,执行帮助你掌握智者的人生经验,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我不想单纯地说故事——


而是要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把这些名家名人请下神坛,化身成你自己、你的父母、你身边的小人物。


看看这些智者的事业观、婚姻观,学习他们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例如——


事业上香奈儿从一个乡下的修女,蜕变成创造伟大时尚帝国的女Boss,绝对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时尚天赋,而是她聪明的“手段”


婚姻上李源说杨绛能抵抗住婚姻的柴米油盐,成为钱钟书心里最贤的妻,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地任劳任怨,而是她懂得管理钱钟书

……



我也不想单纯地解读拆解名人传记——


而是要把人物特性提炼出来,乔布斯的细节控、...再与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和现代人的生存现状结合起来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炼这些不平凡的人,他们人生细节中的精华。不管你是成人,还是孩子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听到24个好故事,又能收获24个心法,陪你走过未来的路。


1、一战赚了几十亿,她说:世界变了,最好的生意有三种!

2、 中国即将发生的46个重大变化!越读越吃惊!

3、李嘉诚自述:为什么我从穷小子,成了首富


声明:本文不代表颂旌旗的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转载旨在分享知识,如涉及版权保护,请联系我们!版权、商务合作,电话微信同号:13677341088


“阅读原文”超给力内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