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读书 |《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读书 |《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千渡东山晴关注我们



千 渡 君 说


今天,千渡君向大家推荐的是《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这本书全景式记录了一个中国学者九十四年上下求索的风雨历程和学术人生,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你简直就是我小说中的人物。

—— 金庸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关 于 作 者


冯其庸,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知名学者,红学家。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1996年离休。。主要著述,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外,尚涉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其文章、专著、诗词、文献加工整理,以及书信、收藏、绘画、摄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饭楼丛稿》和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二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手 抄 “红 楼 梦 ”


,把我的影印庚辰本《石头记》抄走了,而且当黄色书展览了。我就着急了……所以想偷偷抄一部保留下来,万一《红楼梦》被销毁了,我还能保留一部。

与 武 侠 小 说 大 家 金 庸


我跟金庸不是开始就认识的。我上中学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师,他是金庸的哥哥查铮弘。改革开放后,金庸来到杭州见哥哥查铮弘,查铮弘“嘱咐金庸,你一定要帮我谢谢冯其庸先生,我们家要不是冯其庸先生,就完全是没有了,多亏他救了我们全家”。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节选


“《红楼梦》从头至尾读起来,你要不间断地一气读到底,或者你反反复复读,你会感觉到整个有诗的感觉。”


经过《红楼梦》的校订注释,又经过《红楼梦大辞典》的编写,一晃就是几十年了。我们在对《红楼梦》的认识解悟上,又自然地向前走了几步,对《红楼梦》也断断续续地产生了一些感悟和增加了一些实际知识。


有些《红楼梦》的语言你看起来很平淡,其实却牵涉到一个风俗,比如有一回:秦钟死了,贾宝玉跟柳湘莲说,有没有到秦钟的坟上去看看,十月一了,我要去祭扫一下,大致这个意思吧。


我们当时校和注的过程中,都没有当一回事,后来上海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了封信,说你在《红楼梦》的校注本里对“十月一”没有注释,其实应该注释,因为这是北方的一种特殊风俗,“十月一送寒衣”,要给已故的人上坟,因为天冷了,要送冬天的衣服了,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我一看到这封信,就觉得太重要了。这个读者叫萧凤芝,前几个月来看过我一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她。


我就记在心里,我们的《红楼梦》校注本上加了注,还找到了福格的《听雨丛谈》作为文献的证据。我在我的手批本上还特别把这个批出来了,为什么呢?


我证明了北京确实有这个风俗。刚好给我开车的司机,他是老北京,我就问他,你们北京有没有“十月一”这个词。他说有啊,就快到了嘛。他说,我们每到十月一要送寒衣啊,就是进入冬季了,要给已故的亲人送衣服,怕他们寒冷,所以,有一句俗话,就是“十月一送寒衣”。


我那时候住在红庙,我去红庙周围的老乡家里去请问,问这个事,都说有这个风俗。这样我才在我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里面专门批了一段,我觉得这个《红楼梦》包含的知识实在是丰富得很。


百万平米生活美学城


电话:0351-3387777

地址:杏花岭区东中环凯旋街

 往东800米


微信:qiandudongshanqing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