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陆亚芳| 走进用小说寄托文学梦想,以作品倾吐浓厚乡情的作家

陆亚芳| 走进用小说寄托文学梦想,以作品倾吐浓厚乡情的作家

2023-05-10 14:56:27


一位用文字记录萧山沙地

用作品讲述萧山故事的作家

——陆亚芳


人物名片:陆亚芳

陆亚芳,笔名、网名:梅子青,女,1974年7月生,九三学社社员,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萧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沙地》(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日出草荡》(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花事》等

中短篇小说:《野鸭洲》、《红灯记》、《河岸》、《鹅》等

长篇人物传记:《走过荒原》、《刀笔岁月》

随笔集:《沙地记忆》


因故事爱上文学

因激励成就梦想





奶奶的故事打开文学大门

“第一次接触文学,应该是3岁的时候,听到奶奶给我讲‘老虎外婆’的故事, 当时觉得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陆亚芳介绍说。


那时乡村的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别说音乐和电视,就连每晚的“晚安故事”对于陆亚芳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直到3岁,奶奶第一次给她讲“老虎外婆”的故事,即使故事内容惊悚且主要为了哄吓小孩,陆亚芳还是觉得有意思极了,缠着奶奶一遍遍地讲。一遍遍的央求让奶奶“掏光”了所有故事存量,于是奶奶开始讲之前的生活故事,包括做童养媳、挑盐、染上“2号病”等经历。这样的故事给陆亚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也成就了她后来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走过荒原》。


“奶奶的故事让我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利用一切资源搜罗故事书。”陆亚芳笑着解释说。


姑父的书籍激发文学兴趣

幼时的陆亚芳通过各种方式搜罗故事书、连环画,过年所得的压岁钱不用来买零嘴,都用来买连环画。此外,能借到书的地方她都去借,由于借的多了,她发现身边有一个“书库”——小姑父家。


原来,陆亚芳的小姑夫是“书呆子”,特别喜欢看书,经常能通过各种渠道借到一些章回小说。对此,陆亚芳特别兴奋,常常去小姑夫家借书。小学三年级,陆亚芳便已经看了多本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四游记》、《明英烈》、《封神演义》等,这也为她创作小说打下基础。


老师的鼓励成就文学梦想

在阅读了这么多书籍之后,陆亚芳的造句、写作能力也慢慢显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大家布置任务,用“绿油油”造句。凭借丰富的阅读,陆亚芳“造”出了一大段话,赢得了老师的赞扬。此后,只要造句的任务,老师总会请陆亚芳来做示范。因造句所获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陆亚芳坚持阅读,尝试创作。


造句所锻炼的良好基础,使得陆亚芳在面对令很多学生头疼不已的作文时,显得游刃有余。“我写作文之前习惯打腹稿,落笔时再一气呵成。”陆亚芳解释说。凭借“独有”的写作方式,她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常常被老师作范文朗读出来。这样的鼓励使得陆亚芳对于写作抱有极高的热情,并在心里隐隐升起一个“文学梦”——独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


16岁毕业“只身闯江湖”

无论生活艰辛从未放弃写作



由于成绩优异,陆亚芳得以进入靖江初中义蓬片区重点班就读,可是初中毕业之后,家庭的贫困现状让她不得不辍学并选择就业。16岁毕业后,陆亚芳先后在灯厂、印染厂打过工,做过代课老师,也当过织布工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坚持写作。


彼时,16岁的陆亚芳怀着热情,只身一人到乡镇企业找工作。她一个人跑到厂长办公室推荐自己,希望能够被录取。

陆亚芳
厂长,你们招人么?
你都会些什么?
厂长
陆亚芳
我的特长是出黑板板、画画和写作,特别是作文,小学毕业多年,还有一篇《一盆茉莉花》仍被留在校黑板报上被当作范文。
O(∩_∩)O,来上班吧!
厂长

独特的自我介绍使陆亚芳得以留在节日灯厂打工。白天工作、晚上躲在厂宿舍里看书写作。写了好多篇文章,用复写纸眷抄后投稿,却一篇篇都是石沉大海。这让陆亚芳有些失望,后来她写了篇小小说《雨夜葬歌》,放弃给一些“高大上”的文学杂志投稿,将稿子给了靖江镇文化站所编的一份油印刊物《江湾》,得到了《江湾》编辑部的肯定和关注,这对陆亚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此后,陆亚芳换了多份工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写作,在工作期间抽空创作了多篇小说,《杜鹃花》、《沙地》等小说也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小说得到肯定后,陆亚芳也陆续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稿费。说起稿费,还有一件趣事呢!

有一次,陆亚芳和父亲一起干农活,帮忙下萝卜籽。踩着一垄垄下过萝卜籽的地,陆亚芳想起孩童时期“偷萝卜”的趣事。“那时上学放学路上,哪块地上的生萝卜好吃,哪块地上的生萝卜不好吃,我们都一清二楚,好吃的萝卜,水分多,不辛辣,且还点甜丝丝的味道,我们常常结伴去偷拔,用削铅笔的小刀削去皮,边走边吃。”陆亚芳介绍说。想着幼时趣事,陆亚芳立马想着把它们写下来,便偷偷跑进屋里去写稿。初稿写得差不多了,却被父亲发现了,于是又丢下笔去干农活。最终这篇《红萝卜、白萝卜》被刊登在《杭报》副刊上,后来这篇稿子又被几家报刊杂志转载,获得了一百多块钱的稿费。


而她父亲所种的那一大片萝卜最后的收获,竟没有她拿到的稿费多。

撰写文学作品

倾吐浓重乡情


写了很多小说,并小有名气的陆亚芳,创作的文字却始终不愿离了生她养她的沙地。不少萧山的本土读者,都曾表示,读陆亚芳作品时的最大感受就是亲切——“读着读着,仿佛就回到了过去那个年代,那个肩挑背扛挑围垦的火热场面历历在目。”


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原主任王烈点评陆亚芳的作品时曾说,她“将浓重的乡情和深邃的乡思透过刻画的文学形象倾诉在作品里”。陆亚芳的许多作品总是将故事的背景定格在萧山东片的沙地。沙地是养育陆亚芳的土地,更是她的精神家园。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靖江,陆亚芳记忆里的童年家乡沙地是由油菜花、络麻地、草舍、池塘等等这些名词构成的。那些童年时对故乡的感受,如同烙印般在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让陆亚芳难以忘怀,而这些正是她创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


就连她最近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池塘》也是通过讲述沙地人日常离不开的“池塘”,从而展示整个沙地的变迁。池塘在钱塘江南岸的沙土平原上有着极期特殊的文化意义。池塘是圆的,也仿佛我们的生活、社交圈子。小说以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沙地为背景,以“池塘”为点,折射出从小地域到大中国的社会变迁、民众价值取向。


小说分两条线展示同一个主人公在80年代初期和现在的情感和生活。80年代初,主人公和当时的沙地人一样,生活都围绕着池塘,生活的圈子就是池塘。而如今的“池塘”,则是单位、社交圈等,是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有许多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


听着陆亚芳的介绍

小编对《池塘》抱有浓厚的兴趣

一起期待一下这部作品吧!






来源:“萧山文联”公众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