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2021-02-19 14:33:19
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普通公民,
末代皇帝溥仪的经历注定传奇。
他的《我的前半生》被誉为“奇书”。
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写起,
写到解放后接受改造,
成为普通公民的整个过程。
虽是个人传记,却全方位再现了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是研究晚清、民国以及
伪满洲国历史的必读书。
自1964年3月正式出版以来,
印刷21次,印数已超过200万册。
还被译为多种版本出版。
但鲜为人知的是,
这本书前后有好几个版本,
成书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幸运的是,
今天的作者收集到了很多版本,
为读者们揭秘这一成书过程。
当年战犯都写“前半生”
受日本战犯撰写忏悔录总结前半生的启发,抚顺战犯管理所认为,日本战犯自觉地揭露侵华的残暴罪行,是促进他们加强改造的好办法。1954年,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展战犯大坦白、大检举运动,要求战犯们拿起笔,通过梳理历史、总结过去,来反省自己的罪责。特级战犯杜聿明最先给自己的反省材料起了个题目《我的罪恶的前半生》,大家一看这个题目很贴切很实用,便纷纷效仿。
1950年8月,溥仪从苏联被押送回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指令下,于1957年下半年起,开始撰写《我的前半生》,揭露自己和检举日寇及伪满政权的种种罪行,历时一年半左右。
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由于溥仪写作能力较差,所方就指令溥杰帮助他写,据溥杰回忆:
“大哥口述,由我执笔,从家世、出身到他三岁登基,一直写到1957年,其中也插进一些我的经历,总共写了45万字。这份材料,只能说是一份自传性的自我检查,不像是书。”
许多原伪满大臣、将官也为他提供伪满时期的材料;又从辽宁图书馆借来一些图书,包括许多演义小说,如《清宫十三朝演义》等稗官野史,供其参考。
油印本《我的前半生》的基调是“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罪书性质的作品。《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
1956年6月,溥仪在沈阳特别军事法庭上指证原伪满洲国总务厅长、战犯古海忠之
成稿后,由战犯自刻蜡版,油印了几十本,送公安部领导传阅并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参阅。这就是摇篮时期的《我的前半生》。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我的前半生》(油印本)比较关注,公安部至今保存着周总理接见溥仪及其家人时的谈话纪要,以下是节选:
周总理:“这证明你后几年进步了,但不能说巩固。改造,第一是客观环境,第二是主观努力……现在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把你当成平民看待,可能还会有人向你下跪打恭。”
溥仪:……
周总理:“你写的东西有价值,作为未定稿,用四号字印出来送你一本,你再改,改为比较完善的。这是旧社会的一面镜子,旧社会结束了,你也转变成了新人……这本书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人也会说,最后一代的皇帝给共产党改造好了。”
在中央领导表示油印本“写得还不错”的情况下,公安部因势利导,要求群众出版社完成这部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史料价值的《我的前半生》。之后,按照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群众出版社又安排李文达等有关编辑与溥仪一起,根据以45万字的油印本排印成铅印本的《我的前半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经过多次易稿、反复修改后,形成了多个版本的《我的前半生》。
总理送十六开大字本
总理提到“现在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把你当成平民看待,可能还会有人向你下跪打恭”,还真是说中了。
周总理与溥仪谈话时曾肯定了溥仪自传初稿的价值,嘱咐用四号字印出来一本“未定稿”,送给溥仪修改,直到比较完善为止。这里所说的“未定稿”,是根据“油印本”印成的十六开大字本上中下三册。
双序斋藏吕振羽、江明夫妇旧藏1959年《我的前兰生》大字号、16开本“未定稿”上中下
据时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的刘复之回忆说:“毛主席看过《我的前半生》(油印本)后,说写得不错,这才引起我们的重视。”统战部部长徐冰看完“油印本”并听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后,当即批示:“印四百份大字本,分送中央领导同志。”具体印出时间为1959年秋。于是,全国政协以“未定稿”的形式,迅速印出400册,分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和各方面负责人。
内部印发“灰皮本”
1960年1月,群众出版社为了满足政法系统的需要,决定用850纸型的32开本,以上下两册的方式,把45万字的油印本排印成铅活字体,在系统中发行,该版本也是群众出版社对《我的前半生》的首次介入。据孟向荣所说:
“在发稿前后,编辑部同志多次讨论这本书,认为历史事实未查对,书中有些论点有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而且只写到1956年。采取的办法‘除了改正了个别错字和标点以外,对文章内容未加改动,完全按照原稿(油印本)印出’。”
“出版之前,编辑部撰写了征订目录。在这个征订单上著录的印数是五千册。因是灰色封面,俗称“灰皮本”,
1961年9月,溥仪在北京家里
“灰皮本”规定“内部发行”,范围是政法系统17级以上干部,即1952年党和国家干部从供给制政治、生活待遇改为工资制以后的副科级以上的政法口干部。
溥仪开始写《我的前半生》(油印本)时,还是个被关押改造的战犯,因而,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就不能不表现出强烈的“犯人求生心态”。这与铁窗之外、没有压力的自由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就让我们很难分清书中所写哪些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毛泽东批评此书时说“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说的太坏”,说的就是这种“犯人心态”。例如,如何认识教他英语的英国师傅庄士敦。
从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和后来溥仪对庄士敦为人和事迹的叙述中,可见溥仪对这位“洋师傅”是有好感的。可是在油印本第三章:我的罪恶思想根源(5)“庄士敦和我崇拜帝国主义思想”中,溥仪把庄士敦说成是“英帝国主义者派来的特务”、“祖国人民的敌人”。其实,当年溥仪只有十六七岁,厌倦清宫腐朽没落、死气沉沉的生活,厌恶宫中的礼制,平时连到大街上走一走、看一看的自由都没有,他向往摆脱这种专制的桎梏,想到欧洲去旅行、游学,怎么就叫“崇拜帝国主义”呢?
被忽略的“剪贴本”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群众出版社把油印本印成内部发行的灰色封面的铅印本(灰皮本)之后,公安部决定,由群众出版社编辑李文达协助溥仪整理书稿,以落实周总理的指示。
《我的前半生》剪贴本
据1961年5月18日,群众出版社在一份“关于修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进行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对“剪贴本”的问题作了如下表述:
“我们原来的想法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删节,并根据溥仪的口述再补充一份材料,修改成一部以‘皇帝如何改造成新人’为思想主题的回忆录体裁的文学作品,计25万字左右。但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原著(注:据油印本铅印的灰皮本)使用的历史材料很多不实。
特别是清末一段,溥仪以及帮助他写稿的溥杰、伪满大臣等在抚顺时主要参考了清宫演义等笔记小说,大多不可靠,就连溥仪的本身家世,也是差误百出;民国一段,也多是道听途说;观点不用说,错误和模糊之处不胜枚举。如周总理曾经指出,溥仪结婚时任总统的是徐世昌而非黎元洪这一项重大错误。至于改造阶段,原著多是自谴自嘲和议论文字,缺少生动的真情实录……”
显然,溥仪和李文达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所写25万字的“剪刀加糨糊”的整理稿,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翻阅现存笔者处的“剪贴加文字”的修改稿,虽然去掉了原著中一些自谴自嘲的内容,纠正了一些错讹,有些章节甚至是重写,但最终未脱离原著(即据油印本铅印的灰皮本)的窠臼。
《我的前半生》“剪贴本”醇亲王府
因溥仪和李文达都不满意这次整理出的“剪贴本”,公安部也不满意,因而被废弃了。几十年过去了,包括群众出版社在内,凡提到《我的前半生》成书过程,都忽略了这个“剪贴本”。
那到目前书店里售卖的这个版本,
中间还经历了哪些故事呢?
敬请期待下期~
文字 | 方继孝
编辑 | 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