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听~83年这首让人想笑又落泪的北京人艺“花甲合唱队”《老北京叫卖组曲》响起来了

听~83年这首让人想笑又落泪的北京人艺“花甲合唱队”《老北京叫卖组曲》响起来了

2023-05-10 14:56:27

这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新春乐”春节联欢晚会上,电视播出的北京人艺国宝级老艺术家们组成的“花甲合唱队”,在人艺曾经的“三楼宴会厅”表演的《叫卖组曲迎新春》。




《老北京叫卖组曲》的由来


我作为一名“人艺人”,有幸参加了《老北京叫卖组曲》的表演,心情无比兴奋。因为我是60年前曾参加该节目的编创和演唱者之一,我可以自豪地说:《老北京叫卖组曲》节目虽小,但是来头不小哦!追本溯源是来自北京人艺的保留经典话剧《龙须沟》,该剧的编剧是文学大家老舍,导演是戏剧大家焦菊隐。


话剧是舶来品,剧院演员又是来自四面八方,创作方法极不统一,焦菊隐胸怀对旧的表演方法必须革新的理念,在《龙须沟》开排之初,就旗帜鲜明地向演员提出:“要通过这次创作实践,学习和借鉴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为中国的话剧艺术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表演方法。”


焦先生的主张激发了剧组全体成员的创作热情,大家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分析研究剧本,又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深入到北京南城龙须沟贫民区体验生活,每天都要将心得体会写在日记本上,交导演批阅,与导演沟通交流。


进排练场后,每个演员都要编写角色自传,做生活小品,不断为所扮演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外部动作捕捉合理的依据。焦先生运用科学的“心象”学说,指导演员准确地把握对角色的内心视象与外部动作的有机结合,使之逐渐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须沟》上演后,轰动京城,受到广大观众好评。文艺界的专家们认为:该剧的演出为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民族化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话剧《龙须沟》在排练过程中,导演焦菊隐为准确展现北京特定环境中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提出要在幕后营造出各种小商贩吆喝声的舞台效果。


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组长就是后来成为表演艺术家的英若诚同志。他带领几位演群众的青年演员,走街串巷追踪各类小商贩,模仿他们的叫卖声调。回到排演场按照导演焦先生的要求,“叫卖声不能单纯模仿,而是应该随着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思想行为的变化,起到烘托陪衬作用”,经过反复练习运用于剧中达到惟妙惟肖的舞台艺术效果。


1952年北京人艺去农机厂参观,工人们热烈欢迎演员们唱歌。可唱歌不是话剧演员的长项,事先又没有准备,唱啥呀?当时,还是那位素有“英大学问”雅号的英若诚同志出了个急救章般的主意,让在场的《龙须沟》剧组的于是之、英若诚、牛星丽、李翔、、蒋瑞以及本人等几位演员站在一排,由李滨指挥,大家齐声演唱《龙须沟》幕后小商贩的吆喝声。这临时拼凑的小节目,竟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鼓掌和高声叫好。


演出过后,剧组同志们从这次意外的收获中,得到了启迪。大家反复琢磨、研讨,对这个无名的小节目进行了艺术加工,再创作。将原有那些零散单调的吆喝声,经过认真梳理,分别放在老北京某一天从早到晚的规定情境中,按时序排列:如早晨出现卖菜的、卖早点的、卖报的……午间可以出现卖雪花酪的、卖冰棍儿的、卖小金鱼的、磨剪子戗菜刀的……晚上可出现卖臭豆腐的、卖卤煮炸丸子的、卖落花生葵花子的、卖硬面饽饽的……透过这些不同行业的小商贩,由不同时序中的叫卖声所组成的一支“组曲”来展现纷纭驳杂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风貌。


为了加强“组曲”的音乐性,将吆喝声分成男女不同声部,有独唱、齐唱,有强音、弱音处理,并特邀剧院的效果专家冯钦同志配器,将老北京小商贩所使用过的响器“惊闺”、“唤头”、“冰盏”、“小云锣”、“小皮鼓”、“小梆子”等融入“组曲”演奏,起到增加行业特色的作用,使观众产生意外的审美享受。

  

1962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老北京叫卖组曲》参加了《笑的晚会》栏目演出,为广大电视观众增添了富有京城韵味的乐趣。不料,,扣上了“在三年困难时期,恶毒宣扬美化小商贩,。


中央电视台1983年春节晚会,特在北京人艺设了分会场,此次导演恰是1962年《笑的晚会》那位导演许欢子同志,她当场特邀北京人艺于是之、英若诚、童超、童弟、朱旭、林连昆、李翔、黄宗洛、牛星丽、杨宝琮、孟瑾、田春奎以及本人等一批老艺术家登台演唱,由李滨持棒指挥,向全国播放,播出后引起观众热烈反响与好评。


画家吴冠中观后在《北京晚报》撰文:“春节之夜,在众多令人欢笑的电视节目中,我特别喜爱人艺合唱团的叫卖,腔调逼真,节奏组织得十分和谐。在美的享受中我被带到了几十年前,初到北京的回忆中,在街头巷尾处处听到的叫卖声,尤其是在寒夜、霜晨,这些叫卖声更感人心肺,声腔是美的,是智慧的创造,但大都诞生于苦难的生活。人艺合唱团的这个叫卖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一幅解放前北京劳动人民的广阔生活画图,对生活的发掘是深刻的,意境深远!


更可喜的是这次强大阵容堪称“绝唱”的演出音像资料,后来被“人艺博物馆”收藏,永远保留。

这段《老北京叫卖组曲》的珍贵视频影像,记录了北京的声音,北京的味道,北京的艺术,北京那些已经远去却令人难忘的记忆……


如今,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别说这些叫卖声了,就连叫卖的东西,很多都已经没有了~


而这些人艺老艺术家们,很多都已经离去了。如今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生动有趣、才华横溢的表演,让人真的想笑,又想哭……


正如北京人艺唐烨导演所感慨的:“叫卖声街上已经听不到,国宝级的艺术家们也一个个正在远去。但一切从未远离,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


就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也同时反省我们自己,在这个浮躁忙乱的时代里,是否还能拥有和珍惜真正的美好,真正来自生活、来自人民的艺术……


老北京叫卖


老北京叫卖又称货声,俗称吆喝,是北京市的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


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的需要,在胡同、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传统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


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响器。


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卖很快趋于绝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张振元、张桂兰、臧鸿、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2005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北京叫卖艺人还未列人东城区及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行列。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老北京叫卖突出了京味的特点。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间透露出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广受市民欢迎。


老北京叫卖记载了北京历史上的商品种类和推销手段,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在民俗学和商业史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好素材。 

听,那些叫卖声~

1、卖大小 哎 小金鱼儿 唻呦。

2、咧 包儿咧 咧 包儿得了热地咧,一个劲咧,这包儿热的咧,发面的包儿要热咧。

3、呦 甜葡萄哎 还有那郎家园的嘎嘎枣来。

4、香菜、辣青椒哎、黄瓜、大丕鲁来呦,西红柿呦、蒜来嗨、韭菜、西葫芦来、洋白菜哎、胡萝卜,卞萝卜、嫩芽地香椿哎,蒜来、好韭菜,呦嗨,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

5、这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来,远瞧瓤儿啦近瞧块来,沙着你的口儿甜来,这两个大来。

6、洋烟卷 老刀牌洋烟卷。

7、吃进嘴里就傻傻楞楞,您爱吃来我爱盛,这桶是雪花酪、那桶是冰激凌。

8、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的多,桃浦杏脯、玻璃粉,胡子糕咧酸梅汤。

9、抽灵签、算灵卦;求福问事、神机妙算;合婚嫁娶、细批生辰八字。

10、臭豆腐 酱豆腐 王致和的臭豆腐。

11、 卖药糖哎,谁还买我的药糖哎,桔子还有香蕉、山药、人丹,买的买,稍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吃了嘛的味儿呀,有了嘛的味儿呀,桔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

12、一号这个钢针板儿上剁,武松打虎景阳坡呀,十三这个太保李存孝,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呀,曹孟德带领人马八十三万降董卓呀,张翼德一声喊,喝退大河。

13、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要问这纸啊有啥用,听我来慢慢的说端详,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来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的本是十三香;上等花椒八角料,陈皮肉桂是加良姜啊,丁香木香亲哥俩,同胞姐妹是大小茴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这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挽袖子就下了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是喷喷儿的香,八洞的神仙来拜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啊哎。

14、蜜来哎葫芦 冰糖儿多哎 咧。

15、油又清来面又白,仍到锅里边漂了起来,越炸越炸赛过烧鹅来,好大个的那是油炸鬼哎。

16、哎 馄饨开锅。

17、哎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说这块德国青,这块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还不让李逵,气死唐朝的黑敬得呀,怎么那么黑在东山送过碳、那西山挖过煤,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还真正德国青还真正德国染,真正是德国人的制造这种布儿的,外号三不怕,怎么叫三不怕,是不怕洗啊、不怕淋那、不怕晒呀!任凭怎么洗不掉色呀。

18、冰搅凌咧雪花儿酪好吃多给你尝尝口头,叫你尝来你就尝,冰糖桂花我往里头攘,叫你喝来你就喝,冰糖桂花我往里头搁,冰搅凌咧雪花儿酪,好吃多给你拉拉主道。

19、哎!酸梅汤桂花味,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头凉飕飕,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

20、藕来 白花地藕来。

21、华北日报、商业日报、新民报,买张报瞧哎,瞧瞧当天的新闻、卖张报瞧嘿!

22、卖大小 来小金鱼来呀咧。

23、旱香瓜大,卖竹叶青地旱甜瓜咧。

24、磨剪子咧哎 镪菜刀。

25、祭神地嘞哎 大活鲤鱼呀哎。 

26 、拉洋片嘞唉!洋片嘞!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